弹性套利是指制度实施者利用制度所赋予的自由裁量权,获取不当利益。
土地协议出让是一种典型的弹性套利。在土地协议出让的模式下,由地方政府相关官员和地产开发商协议确定价格。相关地方官员掌握了很大的定价权。本来市场价格为每亩100万元的土地,可以以60万元的价格转让,其中40万元的空间,地产开发商可以通过各类手段输送给腐败官员。土地协议转让模式下,滋生了众多腐败案件。最终,土地出让制度进行了变革,从协议出让转变成为竞拍出让。新的制度限制了官员手中的自由裁量权,有效减少了弹性套利。
金融行业中,资产管理人某种程度掌握了资产价格的定价权。比如,一个地产企业发行的债券,在当前的票面利率下本来无人问津,但是地产公司通过相关的利益输送促使债券基金经理购买。这种以损害委托人利益来获得自身利益的行为,也是一种弹性套利。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要求市场人士不得操纵证券价格,要求各金融机构业务部门之间实施防火墙制度,都是为了防范弹性套利。
相比而言,由于信贷资产的非标准化特征,其交易不像证券交易那么透明,银行信贷经理掌握的定价权更大,更易滋生弹性套利。由于银行为客户提供刚性兑付,因此银行信贷经理的弹性套利,损害的不是储户的利益,而是银行的利益。
弹性套利的普遍存在,可以解释国内商业银行为什幺注重强信用担保和资产抵押。如果商业银行不强调这些刚性指标,允许银行信贷经理根据自己对于企业未来现金流的预测进行放贷的话,由于信贷经理更接近客户,掌握更充分的信息,和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那么信贷经理很可能去利用这个权力,为自身谋取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信贷经理不是完全基于企业的信用条件进行放款,而是受到自身和企业的关系以及能够从中获得的巨大利益的影响,容易造成信贷行为的扭曲。这种扭曲将会给银行带来重大损失。银行基于弹性套利的现状,最终树立刚性制度,即只对提供强信用担保和强资产抵押的企业发放贷款。这同时也解释了中国出现金融抑制的制度套利学的原因。
弹性套利和刚性套利是制度的两面。制度的刚性遭致刚性套利,促使制度出现弹性;但是制度的弹性又会遭致弹性套利,促使制度刚性;继而,又会导致刚性套利出现。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有制度,就存在制度套利。
制度套利构成了经济现实的社会局限条件,与资源稀缺构成了经济现实的自然局限条件,道理是一样的。这个道理提示金融工程师,在设计金融产品的时候,要充分研究制度以及制度套利,提前进行防范,否则很有可能造成重大的不利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