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战俘营里的货币:香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纳粹的战俘集中营中流通着一种特殊的商品——香烟。当时的红十字会设法向战俘营提供了各种人道主义援助物品,如食物、衣服、香烟。由于数量有限,这些物品只能根据平均主义的原则在战俘之间进行平均分配,无法顾及到每个战俘的特定偏好。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偏好显然是有所不同的,有人喜欢巧克力,有人喜欢奶酪,还有人则可能更想得到一包香烟。因此,这种平均分配显然是缺乏效率的,战俘有进行交换的需要。

但是即便在战俘营这样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物物交换也显然非常的不方便,因为这要求交换双方恰巧都想要对方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需求的双重巧合。为了使交换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需要有一种充当交易媒介的商品,即货币。那么在战俘营中,究竟哪一种物品适合充当交易媒介呢?许多战俘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香烟来扮演这一角色。战俘们用香烟来计价和交易,如1根香肠值10支香烟,1件衬衣值80支香烟,替别人洗1件衣服则可以换得2支香烟。有了这样一种计账单位和交易媒介之后,战俘之间的交换就方便多了。

香烟之所以会成为战俘营中流行的“货币”,是与香烟自身的特点分不开的。香烟容易标准化,而且具有可分性,同时也不易变质。这些正与货币的要求相一致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战俘都吸烟,但是只要香烟成了通用的交易媒介,用香烟可以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自己吸不吸烟又有什幺关系呢?我们现在愿意接受别人付给我们的钞票,并不是因为我们对这些钞票本身有什幺偏好,而仅仅是因为我们相信,当我们用钞票来买东西时,别人也愿意接受。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shendujiaoyi.com/70.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