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口径,货币层次划分如下:
(一)M0(现钞)
M0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和铸币,即居民手中的现钞和单位的备用金,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本层次货币可以随时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购买力最强。
(二)M1(狭义货币)
M1=M0+银行的活期存款
由于银行的活期存款随时可以成为支付手段,因此同现钞一样具有很强的流动性。M1作为现实的购买力,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巨大,因此许多国家都把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措施放在这一层次,使之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
(三)M2(广义货币)
M2=M1+准货币
准货币指银行存款中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国库券等)。准货币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但是准货币经过一定手续后,能够转化为现实的货币,从而加大货币的供应量。M2的出现,使货币范围更加扩大,对金融制度和货币流通也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一些金融发达国家出现了把货币供应量调控的重点从M1向M2转移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