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利是指人們不需要追加投資就可以獲得無風險收益的買賣行為。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套利是指人們利用同一資產在不同市場間定價不一致,通過資金的轉移而實現無風險收益的行為。
套利的經濟學原理是一價定律,即如果兩個資產是相等的,它們的市場價格就應該相同,一旦存在兩種價格就會出現套利機會,投資者可以買入低價資產的同時,賣出高價資產、賺取價差。當然,一價定律的實現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兩個市場間的流動和競爭必須是無障礙的,並且無交易成本、無稅收和無不確定性存在。事實上,這些嚴格的條件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完全得到滿足的,因此,現實中大部分套利行為屬於有風險套利或者有限套利。
比如,交易成本這一項就是任何市場都客觀存在的。因此,從理論上講,基於同一風險源的相同或不同交易品種的價格之間具有嚴格的函數關系。當其價格偏離這種函數關系的程度超過套利交易中各項成本之和時,才出現套利機會。在兩種資產之間進行套利交易的前提條件是:兩種資產的價格差或比率存在一個合理的區間,並且一旦兩個價格的運動偏離這個區間,它們遲早又會重新回到合理對比關系上。套利交易就是利用兩種資產價格偏離合理區間的機會,建立相應的頭寸,以期在未來兩種資產的價格返回到合理區間時,對原先頭寸進行平倉處理,從而獲得超額收益的交易。
圖10-1 套利操作示意圖
圖10-1是套利操作的示意圖。假設在開始時,投資者在兩個不同的資產上同時建立相反的頭寸:資產甲為買入多頭,資產乙為賣出空頭。此時,甲乙價格分別為J 0 、Y 0 ,一段時間後投資者將兩個頭寸同時平倉,價格分別為J t 、Y t ,資產甲盈利為J t -J 0 ,資產乙虧損為Y t -Y 0 ,套利最後結果為
總盈虧=(J t -J 0 )-(Y t -Y 0 )=(J t -Y t )-(J 0 -Y 0 ) (10-1)
結果表明,套利最終盈虧取決於兩個不同時點的價差變化。因此,套利的潛在利潤不是基於價格的上漲或者下跌,而是基於兩個套利合約之間的價差擴大或縮小,也就是說,套利獲得利潤的關鍵是價差的變動。在進行套利交易時,交易者關註的是合約價格之間的相互變動關系,而不是絕對價格水平。他們買進自認為便宜的合約,同時賣出那些高價的合約。如果價差的變動方向與最初的預測相一致,交易者即可從兩個合約價格間的相互變動中獲利。
所謂的 套利交易 (arbitrage),是指在買入(賣出)一種資產的同時賣出(買入)另一個暫時出現不合理價差的相同或相關資產,並在未來某個時間將兩個頭寸同時平倉獲取利潤的交易方式。其中,「暫時出現不合理價差」和「相同或相關資產」是套利交易的關鍵詞。暫時出現的不合理價差為套利提供利潤空間;相同或相關資產能夠在套利後使暫時出現的不合理價差趨向合理,實現利潤。如果不是相同或相關資產,則兩者之間的價差走勢無法預期,套利利潤就自然無法實現。
套利交易相對於單向投機而言,具有相對較低的交易風險,同時又能取得較為穩定的交易收入,是一種比較穩健的交易方式。值得註意的是,套利交易必須選擇正確的時機和執行嚴格的操作規程。否則,就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