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制度的概念及其形成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其目的是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使之能够正常地发挥各种职能。货币制度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以及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与准备制度等。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保持其货币流通的正常和稳定,通常要对货币制度制定、颁布一系列的法律和规定。

(一)铸币流通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世界各国先后出现了铸币流通。所谓铸币,是指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即贵金属的含量),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最初的金属货币是以条块形状流通的,每次交换都必须鉴定成色,权衡重量,然后按交易额的大小来进行分割。这样十分不便,一是金属货币的原始状态携带不便,二是由于分割困难往往引起交易纠纷。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富商大贾在自己铸造的金属条块上加盖自己的印戳并标明重量和成色,于是这块金属货币就成为以该富商大贾以信誉为保证的铸币。这种以个人信誉为保证的铸币在流通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以后又逐步演变为由国家来铸造铸币。为了规范管理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流通中的金属货币作出强制规定,形成了各国的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是伴随着金属铸币的出现而开始形成的。

早期铸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铸币材料价值较低。这种状况与前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不够发达有关。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曾经广泛使用铜钱,而银基本上是以块状按其重量流通使用的。欧洲在封建社会主要是用银作为货币材料,也使用铜币,或用铜掺和银铸成不同成色的合金币。

第二,铸币的铸造分散,流通混乱。人类使用金属铸币大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欧洲在封建社会没有统一的民族国家,各个封建主统治着所属的独立的城堡,各自有自己独立的管理机构,并以此分别铸造货币,在各自独立的城邦流通着不同的铸币。中国虽然自秦以来就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是也未形成现代社会那种统一的货币制度,铸币的铸造极其分散,造成名目繁多、形式杂乱、成色重量不一等情况。

第三,铸币不断变质,即重量减轻,成色降低。在封建割据的条件下,封建诸侯为了扩张自己的权力,掠夺他人的财富,必然不断进行战争,这就需要增加军费支出。同时,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奢华的生活需要以及对内维护自己的统治,也要增加财政支出。由于铸币铸造权属于封建统治者,通过降低铸币成色、减低铸币重量的方式实行铸币变质,就成为统治者解决财政困难的一种手段。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分散和紊乱的货币流通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和信用发展的障碍。因此,当资产阶级在各国取得政权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一个统一的、稳定的货币制度。

(二)货币制度的形成

货币制度的一些要素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就陆续产生了。但是系统的货币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之后才形成的。

这些规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建立以中央银行为唯一发行机构的统一和集中的货币发行体系,垄断货币发行;

二是就相对稳定的货币单位做出相应的规定,以保证货币制度的稳定;

三是就贵金属充当币材并能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做出规定。西方国家政府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为克服货币流通混乱的状况,将已颁布的本位货币金属、货币单位以及货币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与发行准备等法令和条例集中起来制度化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货币制度的形成过程。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shendujiaoyi.com/6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