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借貸理論(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又稱外匯供求論,是由英國經濟學家戈遜在1861年出版的《外匯理論》一書中提出來的。其主要觀點是一國貨幣匯率取決於外匯的供給與需求,而外匯的供給與需求取決於國際借貸。國際借貸是指國際上各種經濟往來所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國際借貸分為固定借貸和流動借貸,前者是指借貸關系已經形成,但未進入實際收付階段的借貸,後者是指已進入收付階段的借貸。也就是說,一國的對外流動借貸是指該國在一定時期內處於實際收付階段的對外債權與對外債務。一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經常項目和資本與金融項目的收支,構成該國的國際借貸。戈遜認為,只有流動借貸的改變才會對外匯供求產生影嚮。
流動借貸對外匯供求及匯率的影嚮表現為:
(1)當一國對外流動借貸出現順差,即對外債權大於對外債務時,外匯供給大於需求,外匯匯率下降,本幣匯價上升。
(2)當一國對外流動借貸出現逆差,即對外債務大於對外債權時,外匯需求大於供給,外匯匯率上升,本幣匯價下降。
(3)當一國對外流動借貸相等,對外債權與對外債務相等時,外匯供求平衡,本幣匯價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