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債務危機是指一國不能按時償付其國外債務(包括主權債務和私人債務),其表現為大量的公共部門或私人部門無法清償到期外債,導致該國不得不要求進行債務重組和國際援助等。
國際債務危機爆發的原因十分複雜,是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但外因往往不可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原因:
1.外債規糢膨脹
如果將外債視為經濟建設資金的一種來源,就要確定一個適當的借入規糢。過多地借債如果缺乏相應的國內資金及其他條件的配合,宏觀經濟效益就得不到應有的提高,而且可能因沉重的債務負擔而導致債務危機。經濟建設資金的積累主要靠本國的儲蓄來實現,外資只能起輔助作用。現在,國際上一般把償債率作為債務控制的標準。因為外債的償還歸根到底取決於一國的出口創匯能力,所以出口創匯能力制約著舉借外債的規糢。如果債務增長率持續高於出口增長率,就說明國際資本運動在使用及償還環節上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2.外債結構不合理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形下,外債結構對債務的變化起著重要的作用。外債結構不合理的主要表現有:
(1)商業貸款比重過大。在一國經濟走勢較好或預期經濟發展比較樂觀時,國際銀行就願意給該國提供貸款,但這樣的商業貸款一般期限較短,需要債務國不斷地借新債還舊債來「滾動」地籌集資金。一旦債務國的經濟發展出現某些不穩定因素(如政府的財政赤字、巨額貿易逆差或政局不穩等),使市場參與者失去信心、外匯儲備不足以償付到期外債時,該國貨幣匯率就必然大幅度下跌。在這種情形下,商業貸款到期後,國際銀行也就不願向該國提供新貸款了。為了償還到期外債借款,本來短缺的外匯資金這時反而大規糢地流出,就會導致危機爆發。
(2)外債幣種過於集中。如果一國外債集中於一兩種幣種,匯率風險就會變大。一旦該外幣升值,其外債就會增加,增加償還困難。
(3)外債的期限結構不合理。如果短期外債比重過大,超過了國際警戒線,或者未合理安排償債期限,就會造成償債時間集中。一旦流動性不足以支付到期外債,就會爆發危機。
3.外債使用不當
在借債規糢與結構一定的情形下,使借入的外債投入適當的部門並最大化使用效益才是償還債務的最終保證。長期內,償債能力取決於一國的經濟增長率;短期內,償債能力則取決於它的出口率。所以,從深層次來看,真正需要關註的不是債務的規糢,而是債務的生產能力和創匯能力。許多債務國在大量舉債後,沒有根據投資額、償債期限、項目創匯率,以及宏觀經濟發展速度和目標等因素綜合考慮,制定外債的使用走向和償債戰略,盲目地從事大工程建設。由於這類大項目耗資金、工期長,短期內很難形成生產能力和足夠的外匯能力,造成債務規糢不斷積累;甚至,相當一部分外債根本沒有流入生產領域或用在資本貨物的進口方面,而是轉而大量進口耐用消費品和奢侈品。如此這般必然導致投資率的降低和償債能力的減弱。在這種情形下,不合理的消費需求導致儲蓄率進一步降低,使得內部積累能力跟不上資金需求的增長,進而導致外債進一步增加。更有甚者,一些國家大量借入短期貸款在國內進行長期投資,而投資方向主要是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從而形成泡沫經濟。因此,當泡沫破滅時,危機就自然降臨了。
4.外債的宏觀管理不當
為了合理利用外債、規避風險、提高使用效益,國家應該對外債和資產實行有效的管理;而這種有效管理往往是避免債務危機的關鍵所在。其管理的範圍包括外債的借入、使用、償還等各個環節,需要政府各部門進行政策協調。如果外債的宏觀管理不當,一旦發現政策偏離計劃目標過大時,償債困難往往就已經存在了。
5.外貿形勢惡化
由於出口創匯能力決定了一國的償債能力,一旦外貿形勢惡化,一國出口收入大幅減少,經常項目逆差就會擴大,從而嚴重影嚮其外債的還本付息能力。而經常項目逆差將進一步造成該國對外資的依賴,一旦國際投資者對債務國經濟前景的信心發生逆轉,停止貸款或拒絕延期,就會導致債務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