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度交易 金融 正文 下一篇:

行为金融理论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是行为理论与金融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分析人的心理、行为以及情绪对人的金融决策、金融产品的价格以及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也是心理学与金融学结合的研究成果。近年来,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得出许多有价值的结果,引起金融学界的极大关注。将人的行为研究与传统的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在经济学界已不是新鲜的事情。不少经济学大师都曾将人的行为放到一个特定的或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研究,从而找出影响经济决策的行为因素,获得对经济现象的合理解释。

凯恩斯在其经典着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用了很大篇幅讨论人们的心理对有效需求的影响。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发生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从而生产过剩,爆发危机。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有三大心理规律影响着人们的消费与投资:

首先,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所谓边际消费倾向,就是人们新增收入中用于新增消费的比重。此项比重递减,也就是说,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人们的消费增加不会比收入增加得更快。人们把收入中的更大比例作为财富存起来。因此,人们越富裕,消费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由于人们的消费跟不上收入的增长,就会有一部分产品卖不出去,社会生产无法保持平衡。

其次,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资本的边际效率是指新增一个单位的投资所带来的新增利润。因为开始投资时,总是投资于资本回报比较高的项目,随后的投资回报率相对降低,因而预期投资的回报率就会下降。同时,投资者的心理很容易对未来产生悲观情绪,这也会使投资者趋于消极,使资本的边际效率下降。这样一来,投资需求不足,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平衡。

第三,流动性偏好。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对持有现金的爱好。人们从心理上偏好现金,存在三个动机:一是交易动机。为了应付日常开支,人们需要保留部分现金在手上。二是谨慎动机。为了应急,防止意外,人们也会留有部分现金。三是投机动机。人们为了寻求更大的收益,也需要留有部分现金,以备随时调用。

按照凯恩斯的分析,这三大心理规律的存在,使宏观经济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无法得到平衡,其结果就会出现经济危机。要解决经济危机,需要政府出面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增加全社会的有效需求,抵消三大心理规律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

在管理学的研究中,行为研究更为重要,因为管理过程不仅是一个管理物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管理人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的管理理论主要是从行为的角度进行的研究。这个行为,一方面是自然人的行为,另一方面是非自然人(机构、团体、组织)的行为。

马斯洛(Abranan H. Maslow)在其着作《人类动机的理论》中,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行为顺序是在满足了前一个需要以后才会追求后一个需要。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在对企业的研究中观察到,管理者对于人性的观点是建立在一些假设基础之上的,而管理者又根据这些假设塑造他们自己对下属的行为方式。

总体上讲,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研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主题上:

1.从事金融实务的人之所以犯错误,是因为他们依赖“拇指规律”吗?

对此,传统金融理论的答案是“否”,而行为金融的答案是“是”。传统金融理论对人的行为假定是: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风险回避(risk aversion)。但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实际工作者使用拇指规律,即经验的方法处理数据资料。关于拇指规律的典型例子是:“过去的业绩是对未来业绩的最好预测指标,所以对投资基金投资要选择有五年最好业绩的基金”。其实,这并不全对。因此,持有这种偏见的实际工作者往往会犯错误。所以,行为金融讨论的第一个主题就是:经验驱动的偏差(heuristic-driven bias)。

人们的认识常常受过去所接受的信息影响,这些信息又常常是片面的。因此,若按这样的信息对将要发生的事作出预测,就容易犯错误。

特沃斯基和卡恩曼在1974年讨论了行为金融的两个重要概念:经验的方法(heuristics)与偏差(biases)。前者指理性决策者在作出正常决策时所使用的“拇指规律”。但是,因这个规律并非是完美的,运用此规律很容易出现偏差。例如,用高考或高中成绩预测大学生的毕业成绩或在大学的平均成绩,很多人认为,入学成绩高的仍会有高的大学成绩,但其实,这样误差很大。谢夫瑞(Shefrin)教授对他所在学校的学生成绩作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不同成绩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入学成绩最低的学生最为刻苦,因此,大学成绩按组分,其差距缩小了。

2.形式(form)和实质(substance)影响实际工作者吗?

行为金融理论假定:除了客观考虑之外,实际工作者对风险与收益的感受极大地受如何决策影响。因此,行为金融学第二个主题是:架构依赖(frame dependence)。相反,传统的金融学假定架构独立(frame independence),即风险与收益是透明的、客观的,实际工作者可以通过透明、客观的风险、收益观测到全部决策过程。架构独立是莫迪利安尼—米勒(Modigliani-Miller)对公司财务研究的核心。

卡恩曼和特沃斯基1979年提供了架构依赖的证据,他们研究了人们对预期亏损的反应。这里我们举例说明,假定你面临一个选择:(1)接受一个确定无疑的亏损7500元;(2)选择一个机会,这个机会有25%的把握是没有亏损,75%的机会是要亏损10000元。两个选择的综合亏损都是7500元,你将选择哪一个。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因为恨亏损!这个不确定的选择,给了他们不亏损的希望。卡恩曼和特沃斯基把这种现象叫做亏损回避。

因此,人们喜欢一种使亏损变得模糊的架构。当他们感觉到对导致亏损的决策负有责任时,人们对亏损的经历感受就更强烈。这种责任导致人们产生后悔心理,而后悔又是一种情绪,难以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就是缺乏自控力。也有一些人建设性地使用架构效应帮助其处理自控难的问题。

3.错误与决策架构会影响市场价格吗?

行为金融认为,经验驱动的偏差与架构效应引起市场价格偏离基本价值。相反,传统金融认为,市场是有效的。有效性的意思是,每一证券的价格与其基本价值相符。因此,行为金融的第三个主题是:无效的市场(inefficient market)。

市场有效还是无效,是金融理论中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有效市场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是居于主导地位的金融理论。该理论认为,市场是有效的,有关股票的信息都会反映到股票价格上,因此,其价格与其基本价值相符,任何投资者都不可能在市场上获得超额利润。法玛(Fama)教授进一步将有效性理论细化为弱式有效、次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

(1)弱式有效是指过去的信息影响着过去的价格与回报。弱式有效市场假设认为,基于对过去的价格与回报的了解,是不可能赢得超额风险调利润的。在风险中性的假定下,市场有效假设就转化成随机游走假设,那么,股票回报完全不可预测的说法就是基于过去的回报而言的。

(2)次强式有效。当然,过去的回报不仅仅是投资者所拥有的过去信息的影响结果。当证券的价格与回报是过去的信息与现在的公开信息的结果时,就称之为次强式有效市场。次强式有效市场假设认为,投资者不能利用任何公开的有用信息获取超额利润。因为只要信息一公开,马上就会反映到价格上去,那么,投资者就不可能用这些信息预测收益,从而获得超额利润。

(3)强式有效。它是指市场上的内幕信息会很快扩散,迅速影响市场价格。一些人认为,可以通过提前获得内部信息赚取超额利润;而强式有效市场假设认为,由于在这样的市场上,内幕信息会迅速扩散,并反映在价格里,因此,投资人不能获得超额利润。

然而,行为金融学家认为,市场并不是有效的,相反,它是一个无效市场。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shendujiaoyi.com/555.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