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而發展,在人類發展史上貨幣形態十分龐雜。在古代,作為貨幣的有牲畜、鹽、茶葉、皮革、酒等。在历史博物館裡,常看到用銅、鐵、貝殼、銀、金等作為貨幣。到現代社會,貨幣形態為紙幣、輔幣、銀行存款和信用卡等。可見,貨幣是由最早的實物形態,慢慢發展為它的替代物,然後發展到現代的信用貨幣。我們將貨幣形態的類型分成以下三種:
(一)實物貨幣
實物貨幣是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種物品或人們生產的某種物品來充當貨幣。人類社會最早的商品貿易是「以物易物」。當這種形式無法滿足擴大了的商品交換時,人們便選擇了價值穩定且具有通用性的商品作為「核心物品」,以與多種商品交換。當這種「核心物品」可交換的商品種類越來越多的時候,它便從普通商品中超脫出來,成為最早的實物貨幣。
在人類历史上,有許多商品充當過貨幣。古代歐洲有用牛、羊作為貨幣的記載,貝幣是中國最早的貨幣之一。但是由於這些實物貨幣具有笨重、攜帶運送不便、不能分割、質地不一、易遭損失等缺點,很難作為理想的交易媒介。人們在長期的交換活動中,逐漸運用具有下述條件和特徵的實物充當貨幣,即普遍接受性、價值穩定、價值均質可分性、輕便和易攜帶性。據此條件和特徵,金屬貨幣最為適宜。因此,在近代的貨幣史中,各國通常把貴金屬定為法定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