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圈子套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案例

圈子套利是指表面上体现为各自利益独立的利益共同体,暗地里相互之间输送利益。圈子套利最为着名的案例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ial Management,LTCM)的兴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由前所罗门固定收益套利部门负责人约翰·梅里韦瑟组建。公司团队可谓阵容豪华,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和迈伦·斯科尔斯、前美国财政部部长兼美联储副主席戴维·马休斯、前所罗门公司债券交易部主管艾里克·罗森菲尔德。

该公司的致富模式是以不同市场证券之间不合理价差的自然性生灭为基础,制定了“通过电脑精密计算——发现不正常市场价格差——资金杠杆放大——入市图利”的投资策略。显然,在讨论制度套利的本章内容中,这种盈利模式解读过于表面。

按照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内部人士罗伯特·默顿的说法,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业务和商业银行的业务没有本质区别,都是通过买入长期限的流动性较差的证券,卖空短期限的流动性较好的证券进行套利。前文在七种市场套利中分析过,由于市场偏好流动性,流动性好的证券利率会低,流动性差的证券利率会高。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本质上就是进行流动性套利。随着债券到期日逼近,无论是流动性好的证券还是流动性差的证券,最终价格都将会趋向面值。理论上这种套利风险很小,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这种套利蕴含了巨大的流动性风险。

在梅里韦瑟似乎显得木讷、不通人情世故的数学家表面特征的背后,深藏着对于人性的算计和制度套利的运作。

首先,梅里韦瑟邀请财政部前部长兼美联储副主席马休斯加盟,他看重的是马休斯与货币政策制定层的关系,能够提前洞悉货币面的松紧动向。马休斯从监管部门高级官员,转身成为私募对冲基金合伙人,这种模式被称为“旋转门”。这是美国政商界在直接行受贿赂受到严格限制和重度罪罚的情况下,采取的变相的利益输送方式。《纸牌屋》中也有类似的情境。掌握权力的人为商界提供支持,并不是通过直接受贿,而是在退下政治舞台之后,前往商界以合法的方式拿取高薪,获得利益。

其次,这样的对冲基金操作模式,根本用不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学识。根据本书的观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于制造原子弹有指导意义,但是实际制造原子弹需要工程学的知识和技术才能完成。梅里韦瑟和罗森菲尔德本身都是从事套利的金融工程师。之所以拉罗伯特·默顿和迈伦·斯科尔斯入伙,无非是看重这两人的学术光环有利于募集资金而已。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套利形式,当无法以历史业绩等硬性指标来直接体现对冲基金的能力时,用表面相关但是实际不相关的事物影响并操纵用户的心理,这和消费品为打品牌而请明星代言的道理相同。

另外,梅里韦瑟深知这种操作的风险,尤其是在运用了较高的杠杆的情况下。一旦市场流动性出现问题,自己手中持有的流动性较差的证券将很难以合理的价格出售。这时需要凭借手中的证券进行融资,以维持杠杆头寸保持资金链条不断,从而需要和大型金融机构保持良好的关系,并且精心构建利益圈子,寻找“保护伞”。梅里韦瑟的做法,就是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产品,销售给华尔街大型金融机构及其高管。这种操作将高管的利益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利益绑定,形成了利益圈子。正因此,笔者把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操作称为圈子套利。

利益圈子形成之后,一方面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与这些大型金融机构进行交易,主要通过融入资金或者借入证券进行抛空。正如前文分析和强调的,在现实中套利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构建头寸,尤其是构建空头头寸和杠杆头寸。交易对手承担了巨大的交易对手风险。这些金融机构愿意接受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交易对手风险并与之开展交易,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得以进行套利的重要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大型金融机构的高管持有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产品,可以获得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进行套利时的利益,这些高管有非常大的动机,在承担巨大交易对手风险的情况下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开展交易,并且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提供融资等流动性支持。

因此,关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套利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市场套利的角度来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套取的是低流动性证券和高流动性证券的利差。这是一种流动性套利,当然其中还包含其他类型的套利模式,如统计套利等。从制度套利的角度来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是通过圈子套利,进行利益输送,套取的是大型金融机构的利益,是这些大型金融机构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提供流动性等各类支持所产生的利益。

有了这样的精心布局,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运作良好。在1994年初,其资产净值为12.5亿美元。到1997年末,资产上升为48亿美元,净增长 2.84 倍。1994—1997 年,每年的投资回报率为 28.5%、42.8%、40.8%和17%。这样的回报业绩超出了巴菲特的伯克希尔的市值增长水平和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的回报水平,可谓一时风光无限。

然而,黑天鹅出现了。1998年,俄罗斯国债违约,造成了金融市场的巨大动荡。此时,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空头和多头头寸同时出现亏损。而且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头寸规模巨大,它利用基金募集22亿元自有资金,通过杠杆操作买入了1250亿美元的证券,杠杆倍数达到60倍。如此巨额的头寸和巨大的损失,使得利益圈子无法像在正常形势里那样,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提供支持了。

至此,问题暴露出来了。如果任由其发展,将会给华尔街的其他金融机构也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美联储出手解决问题,组织了以美林证券、高盛、摩根为首的14家国际性金融机构注资36.65亿美元,购买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90%的股权,共同接管了该公司,从而避免了它倒闭的厄运。美联储对于一家私募对冲基金如此热心地进行解救,很难说与梅里威瑟之前精心布置的利益圈子没有关系。

另一个有意思的情节是,在救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时候,贝尔斯登公司(Bear Stearrs Cos.)和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因为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利益涉入较浅,表现得比较漠然。有阴谋论观点认为,这两家公司在次贷危机中遭受的结果,与他们在这场华尔街机构共同救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表现不佳有关,是遭到的一种报复。尽管难以核实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但是这种观点存在本身,反映了美国金融系统对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制度套利是有清醒认识的。

国内也有类似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圈子套利。之前曾有媒体报道,进行这种不当套利的人员遭受了刑事处罚。这种套利的操作模式就是成立债券结构化产品,产品分为优先级和劣后级,分别向银行及其他主体募集资金,募集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债券。通常债券票息高于优先级资金。比如3年期的债券票面利率为6%。优先级产品期限为6个月,利率为3.5%。到期之后再滚动发行。这样放大一倍杠杆,劣后级产品能够获取2.5%的息差。很多产品放大9倍杠杆,劣后级可以获得28.5%的回报。有的产品将劣后级产品再进行分级,使最劣后级的产品年回报率可以达到50%到100%,比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回报率还要高。

从市场套利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套利是一种期限套利和流动性套利的结合,套取的是长期限的债券利率和短期限的银行资金的利差。这种套利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银行是否愿意提供杠杆资金;二是短期限的银行资金到期后能否展期再融到资金。特别是在债券市场动荡债券价格下跌的时候,能否融入资金事关产品的生死成败。虽然在形式上有区别,但这类套利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套利本质上是同类事物。

据媒体报道,国内某证券公司设计这样的产品,将劣后级产品卖给银行的高管和监管部门人员,将这些人拉进圈子,为产品保驾护航,进行圈子套利。还有的资管产品更进一步,除了将产品销售给银行高管并从银行获得流动性支持外,产品本身还和银行进行交易,不断地从债券市场买入产品,然后加一定差价卖给银行,从银行获得利益。这是一种明目张胆的抢劫。最终在债券市场反腐过程中,这类犯罪行为得到了惩罚。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shendujiaoyi.com/545.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