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投资之父约翰·邓普顿的投资成功之路

寒门出才子

1912年11月29日,约翰·邓普顿出生在美国田纳西州的温彻斯特。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一位睿智、宽容、仁慈、充满爱心的人。邓普顿很小的时候,笃信基督教的母亲就灌输给他很多为人处世的美德,比如:崇尚自由的思考、不屈不挠的进取心、工作勤奋、帮助他人、勇于接受新生事物等。这些童年时接受的教育,对邓普顿的一生都发生着莫大的影响。比如,他热衷于帮助别人、投身慈善事业,一生捐赠的金钱达到数亿美金等。邓普顿曾说:“只要做的事情真正能造福他人,就一定会成功。我喜欢投资顾问这个工作,也喜欢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带来的乐趣,花几千美元也买不到。”

约翰·邓普顿开创的投资无疆界、以世界为基点全球化投资的伟大思想,其实就根源于母亲的谆谆善诱。邓普顿的母亲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她认为世界不应该存在思想、文化、领域等狭隘的界限,人们都应当独立自主,积极进取。而对于教育子女的方式和方法上,她更多的是采取放任孩子自由的思考和创造,以疏导代替严厉的督促和呵斥。当孩子们有搞不懂的事情向大人询问时,她有时候并不给出完整的答案,而是提供给孩子们相关的书籍、图册等资料,让孩子们自己寻找到最终的答案。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阅读能力,也让他们始终处于一种通过自己来获取知识、寻求答案的渴望之中。

在这样的家庭和教育环境下,约翰·邓普顿和哥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成长着。他们也养成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一切困难都会变得简单、容易解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在他们十几岁的时候,两个孩子从无到有,居然制作出了一台收音机。很多当地的成年人收听着两个孩子自制收音机里传出的声音,却怎么也搞不懂那个会发出悦耳声音的“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邓普顿后来还曾以极低的价格,买下一辆几近报废的汽车,通过自己动手将车修好,并一直开到中学毕业。

邓普顿的父亲在处理法律事务的同时,还通过多种方式积累财富,比如,轧棉花、出租房屋以及购买农场等。父亲低价购买农场的事例,给当时年少的邓普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金融市场盛行投机风,很多梦想一夜暴富的人都加入到期货、股票等市场的疯狂炒作中去,然而大多数的冒险者都没能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有的还因此倾家荡产、不得不低价出售自己的农场等来偿还债务。在当时投机风的影响下,农场等赢利微薄的实业很少有人愿意投资经营,邓普顿的父亲因此可以以很低的价格就买入农场。父亲这种“人弃我取,低买高卖”的商业手段让邓普顿记忆深刻,对日后形成他的“逆势投资”的理论体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然而,邓普顿的父亲并不具有儿子那样的投资天赋和洞察商机的能力。在 20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金融危机和大萧条的背景下,邓普顿的父亲在参与棉花期货的交易中遭遇到了沉重的打击,他几乎输光了家里所有的钱。

亲眼目睹家庭财富的瞬间消亡,对于少年时的邓普顿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痛苦。父亲的这次惨痛的失败给尚未涉足华尔街、年少的约翰·邓普顿提前上了一堂难忘的风险管理课。邓普顿从父亲身上认识到,个人性情、意志、学识以及对投资目标的选择理念,都将是决定投资或投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在虚浮不定的金融市场上,迷恋市场、追逐市场的人,永远不可能获得长久的成功,即便撞大运式的获得一时的“纸上富贵”,也终究难以留住它。

在学校里,邓普顿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当他得知在温彻斯特高中毕业的学生因为缺少必要的课程,而不能报考着名的耶鲁大学时,邓普顿主动找到校长要求增加那些缺少的课程。当校长回答说,增加那些课程可以,但是学校缺少老师和愿意学那些课程的学生时,邓普顿主动请缨:由他动员愿意学的学生,而且老师也由他担任。最终,邓普顿合格地完成了自己既当老师、又当学生的这个传奇性的任务,他和“他的学生”都通过了考试。邓普顿如愿以偿地考上了耶鲁大学。

在耶鲁大学读大二时,邓普顿遇到了人生中的一个坎坷——父亲说,家里已经没钱支付他的学费了。虽然通过亲戚的资助,邓普顿没有辍学,但是之后的学费要完全靠他自己来解决。这也就意味着,邓普顿只能够通过申请奖学金和勤工俭学来维持自己的学业和生活,但是这些钱还是时常让他捉襟见肘。

邓普顿不得不运用自己超强的记忆力、心理素质和数学及概率学上的天赋,通过打牌来赚取自己急需的金钱。他能记住所有出过的牌,能通过观察和逻辑推理估算出其他牌在哪些玩家手里,而且在短时间内他能准确地抓住其他玩家的打牌习惯和策略。邓普顿后来说,他学费的25%都是靠打牌赢来的。

成功之后的邓普顿回忆起这段时光时说:“1931年,我大学二年级开学之初,父亲沉重地告诉我他已无法再为我负担哪怕是1美元的学费了。当时这个消息对我来说不啻兜头一盆凉水,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这对我而言却是再好不过的事了。”有过艰难困苦生活经历的人,一般来说都有极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奋斗精神。窘迫的生活经历磨炼了邓普顿,造就了一位传奇性的投资大师。

1934年,邓普顿以最优的成绩从耶鲁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并获得罗氏奖学金,将赴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学习。

就在这个假期,邓普顿和一个朋友从牛津出发,开始了周游世界的旅行。他们横跨欧洲,途经中东,进入亚洲,邓普顿的旅行是一次难得的考察和增广见闻的机会,他研究目的地的经济状况、历史、人民、风俗以及博物馆,这实际上是一种深层次的学习体验。由于他让自己置身于当地文化中,预先研究过当地状况和人民,因此,在旅行过程中,他对所到之处的地理、政治等基本情况都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尽管经费紧张,但经过邓普顿天才般的规划,一切都很顺利,最后圆满结束了这次旅行。

在牛津大学,邓普顿最初的计划是学习商业管理。在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一些所谓的经济专家和学者仍然以保持闭门苦修、埋头研究、坐而论道的作风和习俗为荣耀,而对放弃象牙塔而深入生活实践中的人颇为鄙夷。沃伦·巴菲特、彼得·林奇、吉姆·罗杰斯后来不约而同地都对那些商学院里的教授颇有微词,他们认为,那些根本不知道怎么赚钱的教授所讲的经济学,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和金钱;商学院里根本学不到怎么赚钱;年轻时的巴菲特更是一针见血:“我比那些教授懂得还要多”。

面对当时学术界的这种潮流,年轻的邓普顿无法与之对抗,如果选择学习经济学,那么只能像那些“老夫子”一样,脱离实践地活在自己的空中楼阁里,于是邓普顿改修法律,并最终获得法律硕士学位。50年后,他还是捐赠400万美元,资助成立了牛津管理研究中心,即后来的邓普顿学院。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shendujiaoyi.com/2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