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的丰收悖论(谷贱伤农)是什么意思

经济学中的“丰收悖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称为“谷贱伤农”。农产品的产量上升,但缺乏需求弹性(即价格即使下降很多,需求量也不会显着增加),所以,农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使得农民的收入不增反减。举个具体例子,比如谷物的产量为500斤,价格为6元/斤,那么农民的收入为3 000元。现在谷物的产量上升为600斤,但价格下降为4元/斤,农民的收入却变为2 400元。虽然谷物产量增加了,但农民的收入下降了。这是因为谷物产量上升了20%[(600-500)/500=20%],但谷物的价格却下降了33%[(6-4)/6≈33%],谷物产量上升的幅度小于谷物价格下降幅度,所以使得农民收入下降。

例子案例

丰收在同学们的眼中是一件喜事,它意味着收入的增加,意味着国富民强,可是在经济学中,丰收不一定是件好事,尤其对于农民而言。

设想某年大自然对农业格外恩惠,寒冷的冬季冻死了害虫,适于播种的春天早早到来,夏季丰沛的雨水使禾苗茁壮成长,阳光灿烂的秋季又使农作物易于收割和运输。年底时,农民一家高高兴兴地围坐在火炉旁计算一年的收入。结果却使他们大吃一惊:少见的好年景和大丰收,收入却比往年少!

这就是经济学中着名的“丰收悖论”:好年景和大丰收反而降低了农民的收入。丰收悖论的成因何在?

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2018年8月,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被爆出上亿斤(1斤=500克)大蒜滞销的消息。这个地方位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交界之处,种植大蒜的历史非常悠久,2017年年景还好的时候,大蒜能卖到2.4元/斤,现在的价格只有0.55元/斤。

2018年大蒜卖不上价,最主要的原因还得追溯到两年前的“蒜你狠”头上。在2016年大蒜价格迎来高峰之后,2017年全国大蒜种植面积增加了20.8%,2018年上半年又增加了8%,不少地方甚至把种植大蒜作为扶贫项目。

可没想到大蒜产量不断上涨,市场供不应求的形势渐渐变成供过于求,大蒜价格开始下降,因为出售价格达不到预期,很多蒜农选择囤货等待市场回暖。这个想法当然有道理,毕竟大蒜是耐储存的农产品,只要不日晒不淋雨,大蒜可以放到9月份不变质。可过了9月,大蒜就得进冷库储存,每斤要增加0.15~0.2元的成本,现在储存下来的老蒜到了明年,又会冲击新蒜的市场,导致新蒜卖不上价。如此恶性循环,大蒜价格不断下跌,农民收入也急剧减少。

大蒜的丰收,并没有给种植大蒜的农民带来丰厚的收入,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丰收悖论”。经济学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大蒜这种产品缺乏需求弹性。所谓缺乏需求弹性简单而言就是当商品价格降低的时候,其消费量并不会有明显的增加,也就是说市场上对于产品的需求量是有限的。当河北农民面临大蒜丰收的时候,由于大蒜缺乏需求弹性,因此出现价格大幅降低,但是产品仍然大量滞销的情况。丰收不但没能让农民们获利更多,相反却使他们的收入减少。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shendujiaoyi.com/267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