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調控由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所提出,是指政府運用政策、法規、計劃等手段對經濟執行狀態和經濟關系進行調節和幹預以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地發展。經濟之所以需要宏觀調控,是由於在現實經濟中,那只「看不見的手」——市場,有時候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這就需要用「看得見的手」——政府,進行宏觀調控了。目前政府宏觀調控的政策主要有兩類: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例子案例
1929年出現了席卷整個世界的經濟危機,經濟學家對此無可奈何,因為這次危機打破了對傳統經濟學的認識。英國在這時出現了一位偉大的經濟學家,叫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1946年)。凱恩斯在1936年出版了一本書,名字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這就是著名的《通論》。這本書的出現是經濟學历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凱恩斯說,那只「看不見的手」解決不了經濟危機問題,經濟這麼蕭條,股市這麼低迷,失業這麼嚴重,你們沒招,我行。我的這招叫「看得見的手」。
所謂「看得見的手」就是國家幹預經濟生活。政府沒錢,就發國債,用以拉動經濟,刺激經濟提升。他講過一個「挖坑」的故事:僱兩百人挖坑,再僱兩百人把坑填了,這叫創造就業機會。僱兩百人挖坑時,需要發兩百把鐵鍬,因此,生產鐵鍬的企業開工了,生產鋼鐵的企業也開工了,之後還得給工人發工資,這時食品等消費也有了。凱恩斯舉這樣一個淺顯的例子,是想說明當一國經濟蕭條的時候,政府是有辦法的,政府應該出來做事,用這只「看得見的手」,通過發國債、增加政府支出的方式刺激經濟,讓經濟不再蕭條。
說到凱恩斯,他有很多傳奇的故事。凱恩斯小時候是個數學神童,成績非常好,1902年獲得劍橋大學獎學金,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數學系讀書。可是第一學期下來,他沒能考中第一名,這才發現自己並不是甚麼神童。他想,既然自己數學不能名列第一,就決定不做數學家。那做甚麼好呢?就去當文官吧,可以周游世界。英國的文官考試非常嚴格,要旁聽很多課,通過考試才能取得文官資格。他有幸旁聽了英國另一位偉大的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1842—1924年)的「經濟學原理」課程。馬歇爾是微觀經濟學的集大成者。凱恩斯坐在教室後面聽課,同學們沒有註意到他,教授也沒有註意到他,可是當他把考卷交上去之後,馬歇爾教授發現他是個天才。馬歇爾在答卷上這樣寫道:「這是一份非常有說服力的答卷,深信你今後的發展前途絕不止一個經濟學家而已!但如果你能成為偉大的經濟學家,我將深感欣慰。」果然,凱恩斯後來成了偉大的經濟學家,創立了現代宏觀經濟學。
凱恩斯認為,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國家可以加大財政支出,發行公債,刺激經濟,運用宏觀調控的手段解決經濟問題。他認為供給不會自動創造需求,政府要去刺激需求、拉動經濟,靠「看得見的手」、靠國家幹預來解決社會的經濟問題。西方國家的經濟在他的理論指導下開始複蘇。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採用了他的國家宏觀調控理論,建立了很多基礎設施,使美國經濟快速走出了大蕭條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