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博弈參與者承擔成本的能力不同,搭便車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廣泛存在的。舉幾個現實生活中的案例。
1. 山寨產品
「山寨」一詞最早指的是山中的城寨,在山林中設有防守柵欄的地方。後來也用來指稱那些占山為王的地盤,有著不被官方管轄的意味。如今,這個詞已經被廣泛應用於盜版、克隆、仿制等搭便車行為。在制造業,其特點主要表現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山寨產品的主要表現形式為通過小作坊起步,快速糢仿成名品牌產品的外觀和功能,通過節省研發費用、推廣費用等方式大幅度降低產品成本,從而與成名品牌展開價格領域的激烈競爭。山寨產品的領域涉及服裝產業、數碼產業等。
在任何一個行業都存在不同規糢的廠商。由於研發的高投入,無論大廠商是否研發某產品,不研發始終是小廠商的占優策略。換言之,不進行研發,對大廠商的成果進行糢仿和拷貝往往成為小廠商的理性選擇。在小廠商肯定不會投入研發的情況下,大廠商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進行研發投入。等大廠商研發成功後,小廠商選擇「山寨」。
2. 網路購物
網路購物現在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購物方式。在網路購物中,到底有哪些搭便車現象呢?
大家首先會想到的是賣家的搭便車行為,如賣A貨或高仿產品。這種行為類似於前面介紹的「山寨」現象。這確實是一種典型的搭便車行為。但是,這裡想重點分析的是買家的搭便車行為,沒有買家的「配合」,賣家要想搭便車也沒那麼容易。
對於高仿產品的需求,不僅僅來自窮人假裝有錢的需求,還來自富人的需求。人們的正常想法是窮人因為沒錢,買不起名貴的正品,只能買便宜的高仿品。富人因為有錢,才會去買名貴的正品,並以此彰顯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然而,現實中,也可能恰恰相反。窮人背上一個名貴的包包,很容易被人認為是高仿的,所以,窮人需要通過買一個明顯的正品來證明其買的不是高仿的;富人就算買一個高仿的包包,也會被認為是正品,所以未必需要通過買正品來證明自己的經濟實力。因此,一些買高仿的富人搭了那些買正品的富人和窮人的便車。
很多人網購商品,在搜尋的時候會選擇「銷量從高到低」的排序。這是甄選商品好壞的一個有效手段,銷量很高的商品一般都不差,因為你相信「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此外,大家在購買之前還會去「評價詳情」中閱讀已購消費者對產品的評價。這些行為都是在搭已購消費者,特別是已經在使用的消費者的便車。這為後買的消費者節省了購物成本。
當然,需要補充的是,如果按照銷量進行排名,一般的情況是價格越便宜的商品往往銷量越大,這種產品的品質未必會特別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對於那些想購買更高品質的消費者來說,還可以通過「價格從高到低」進行排序挑選。在一個相對較高的價格區間裡面,篩選出消費者評價比較高,銷量也不錯的商品,然後再從中挑選出自己最喜歡的。
3. 便宜沒好貨
人們相信「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的道理,其實也是一種搭便車行為。現實中並不是每個消費者都能準確判定一件商品的品質好壞,比如對於珠寶、茶葉、絲綢等,只有比較懂行的人才能判定出商品品質的好壞。如果某個商家以次充好,給一種低品質的商品標上一個高價格,這樣做只能欺騙到不懂行的消費者,騙不了懂行的消費者。而那些不懂行的消費者因為清楚自己的不懂行,自然也會擔心購買了以次充好的商品,所以他面對高價商品的時候會非常謹慎。在一個行業中,當懂行的消費者到達某種比例以後,商家以次充好、蒙騙消費者的企圖就不容易得逞。這麼一來,商家還不如制定一個低價格,以獲得更大收益。由此,對於那些不懂行的消費者來說,就可以根據價格高低來判定品質的好壞。從這點來說,不懂行的消費者搭了懂行消費者的便車。這麼做的前提是,對該產品而言,懂行的消費者在總消費者中要達到一定的比例才行。否則,對於不懂行的消費者來說最好的選擇是不買。
記得好多年前,有一個總裁班學員就和我說,他會反複告訴自己的孩子一個道理,買吃的東西就買貴的,貴的就是好的和放心的。確實,食品的品質高低相對容易判斷,懂行的消費者會遠多於不懂行的消費者,再加上食品的購買往往有重複性。這樣一來,就算你不懂行也沒關系,要想吃得好、吃得放心就買貴的,這基本上錯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