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三种传递效应

1.利率传递效应

利率传递效应是指中央银行操纵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时首先发生的效应。当中央银行要对货币供给进行调节时,首先要通过以下两种形式对利率进行调控:

(1)通过调整再贴现率直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会产生两方面的传递效应:一方面再贴现率的变动会使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市场利率的升降;另一方面再贴现率的变动会直接导致同行业拆借利率的波动,最后造成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和市场利率以及货币供给的变化。

(2)通过基础货币变动间接调节市场利率。如果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引起商业银行超额准备的变动,进而会使货币供求的对比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市场利率波动。中央银行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对利率机制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节,通过利率机制的作用,中央银行就能够调节和约束商业银行的货币经营行为和货币供给,最终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2.货币乘数效应

中央银行任何货币政策措施的实施,都会导致基础货币的变化,而由基础货币到货币供给的变动主要受货币乘数的扩张能力的制约。

在现代银行信用制度中,作为货币供给之源的基础货币,可以引出数倍于自身的货币供给量,即Ms=M×B,Ms代表货币供给;B代表基础货币;M为乘数。这就是货币乘数效应。在一般的经济社会中,货币的扩张过程都存在着四个方面的“漏出”,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定期存款比率、超额储备率。这四个“漏出”的比率越高,货币乘数就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中央银行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手段调控这四个“漏出”因素,使货币乘数的大小和变动符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

3.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中央银行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对利率机制和货币乘数机制进行调控,以间接调控货币供给,从而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成了在金融领域的传递过程。但是货币政策的传导并没有结束,货币供给的变动最终会影响到币值稳定、经济发展、就业状况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这就是货币政策信号在实务领域中传导的基本内容。在这过程中,我们以名义收入水平代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变量,以最终支出代表各经济主体(企业部门和个人部门)的购买和需求。这样,货币政策在实务领域的传导就可表示为:

货币供给→最终支出→名义收入→最终目标

任何货币政策的运用都必然反映在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上,而货币供给变动首先会影响各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和消费行为,表现在各经济主体对自己的资产进行调整和重新组合上。各经济主体持有的资产形式一般包括货币资产、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每一种资产都有其收益率,经济主体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比较收益率并及时调整资产的结构。根据经济学原理,当调整到各种资产的边际收益率相等时,经济单位的总收益最大,这时即达到一种均衡状态。资产组合的调整过程将影响经济总量目标。

假设最初各种资产组合处于均衡状态,即各种资产给持有者带来相等的边际效用,若中央银行调整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导致货币供应大于货币需求,货币的边际收益率下降,资产结构的均衡便遭到破坏。为恢复等量的边际收益率,各经济主体就会重新调整其资产结构。人们首先会将多余的货币用于购买价格尚未上涨、收益率尚未下降的债券资产,结果使债券的价格提高、收益率下降。这时人们又转向购买收益率相对较高的股票所有权资产,于是股票需求将增加,股票价格上涨、收益水平会降低。最后人们逐渐转向厂房、设备、消费品等实物资产,并促使实物资产的价格普遍上涨,这时进行实际投资,扩大生产则有利可图。投资增加,使就业量也增加,经由乘数作用使总收入增加,而总收入增加,又使货币需求增加,结果就会消除货币的超额供给,并使整个社会的资产结构逐步趋向新的平衡。

可见,货币供给通过促使资产结构失衡和不断调整、选择机制实现了社会总支出的扩张。这种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使社会公众对资产的组合进行调整,以收益高的资产代替收益低的资产而引起的收入变化的过程,就是资产结构调整效应,有时又叫做资产替代效应。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shendujiaoyi.com/19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