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

凯恩斯把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分为两个领域,即金融(货币)领域和实务(商品)领域。在金融领域只有两种资产,即货币和债券。前者有十足的流动性而无收益,后者的流动性不如前者但是有利息收益。在实务领域,社会的总收入与社会的总支出达到均衡。货币政策工具的启动首先打破或重建金融领域的均衡,通过利率的变化进而打破或重建实务领域的均衡,最终达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在凯恩斯看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后,首先引起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数量的变化,继而导致货币供给数量发生变化,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引起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利率的变化意味着资本边际效率的提高或降低,从而导致投资发生增减变动,并通过乘数效应最终影响总支出与总收入,用符号表示为:

R→M→r→I→E→Y

式中:R表示存款准备金;M表示货币供给量;r表示市场利率;I表示投资;E表示总支出;Y表示总收入。

货币政策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第一,取决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第二,取决于投资支出的利率弹性,即利率降低一定量时,投资将增加若干量。

第三,取决于投资乘数,即投资增加一个特定量时总的有效需求将增加若干量。在传导机制中,利率是核心,如果货币供给量增减后不能对利率产生影响,那么货币政策失效。

总之,凯恩斯否认货币供应增加会直接引起总需求增加的观点,他还认为货币数量变动直接影响物价同比例变动只是充分就业后才能产生的一种特别情况。也就是说,如果社会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那么货币供给量增加所带来的总需求增加会直接增加社会的产量、就业与收入,而物价上涨幅度较小,当社会已经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生产资源与劳动力已经趋于饱和,随着总需求的增加,物价水平随之同比例上涨。

上述分析只显示货币领域对实务领域的初始作用,而没有注意到这两个领域之间循环往复的反馈作用,因此人们称之为局部均衡分析。凯恩斯以后的凯恩斯主义者对局部均衡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人们称之为一般均衡分析。

其基本观点是:

当中央银行采取放松的货币政策而致使货币供给量增加时,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会相应下降,下降的利率会刺激投资,引起总支出与总收入相应增加。但是利率下降后,降低了存款人的存款意愿,可借贷资金减少或不变,与此同时,实务领域中由于收入的增加又提出多的货币需求,结果使货币需求量超过了货币供给量,造成下降的利率又重新回升,这是实务领域对金融领域的作用。接着,上升的利率又促使货币需求下降,利率再次回落,循环往复,最终达到一个均衡点,这个点同时满足了金融领域与实务领域两方面的均衡要求。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shendujiaoyi.com/19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