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二元金融结构、货币化程度低、金融体制效率低下、金融市场不发达、政府对金融过度管制等现象,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 。
麦金农和肖的理论具有共同点。他们都以金融受到抑制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得出结论:金融抑制,即各种金融价格的扭曲以及其他手段,不仅使实际增长率降低,而且使金融体系相对于非金融量的规模缩小。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深化金融效应的新战略,即金融自由化战略才能促进经济发展。两人在对当时流行的货币主义模型、凯恩斯模型批判的基础上,建立了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金融管制以及二元金融结构,金融和经济之间形成恶性循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欠发达,金融机构高度国有化,政府往往制定较低的利率水平,造成了社会资金的供不应求。供求局面的不平衡导致资金成为稀缺资源,只能由政府通过“信贷配给”的方式,将资金提供给国有企业,但国有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并不一定很高,可能会造成资金使用的浪费,同时形成不良资产,从而阻碍经济发展。二是在经济疲软的时期,经济的运行状况又会影响资金的积累和社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制约金融业的发展,形成金融和经济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被称为金融抑制。
麦金农和肖反对金融抑制和利率管制,主张实行金融自由化,通过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实际货币需求将随着实际存款利率的下降而减少。当通货膨胀率上升导致实际存款利率下降时,通过法定准备金对“金融中介”征收隐形税收也可会导致实际货币需求的减少。假如贷款需求对利率并非完全没有弹性,银行会减少非价格服务的供给,从而把一部分税收负担转嫁给存款人。
现实经济中,大多数存在金融抑制的经济体,存贷款利率都有上限,而且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竞争能力不强。尽管私人商业银行可能通过补偿余额的方式逃避利率上限,但大多数国有银行不会采取这种措施。假设银行都遵守贷款利率上限,可贷资金则根据交易成本和所感知的违约风险配置。影响信贷配置的其他因素包括贷款经手人的道德风险、贷款规模、政治压力以及担保品的质量等。即便对信贷随机配置,随着贷款利率上限的下调,投资的平均效率还是会不断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对投资收益率较低的项目投资也会获利,将吸引原先不想申请贷款的企业家进入市场。
制定利率上限会使经济发生扭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低利率水平使人们倾向于增加当前消费,减少未来消费,导致储蓄率低于社会最优水平。第二,从银行获得利率较低贷款的借款人会选择资本密集型项目投资。第三,潜在借款人中有一些是投资于低收益项目的企业家,他们不会以较高的市场出清利率借款,以防出现损失。针对存在金融抑制的经济体,麦金农和肖主张提高名义利率或降低通货膨胀率。依据金融深化理论,取消利率上限能够实现投资最大化目标,并提高投资平均效率。
麦金农和肖的理论具有创新性。他们认为同其他经济部门一样,金融部门也能够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主张减少政府部门对金融的干预。他们的理论是经济自由主义在金融理论中的代表,是一般均衡理论在金融理论中的运用。理论上,他们批判新古典理论和凯恩斯理论,主张推行金融自由化,取消利率限制。实践上,麦金农和肖主张发展中国家进行金融改革,推行自力更生战略,将国内储蓄转化为所需要的投资,而不是单纯依靠外国直接投资。
麦金农和肖的理论存在不足。他们利用资金市场上的供求状况说明利率的形成,并没有触及利率决定的真实基础。此外,他们的假设条件较为严格,这些条件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例如,借贷双方掌握全面而准确的信息,市场规模很大,单个贷款者或存款者难以对利率施加影响等。他们的分析框架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主张的金融完全自由化和财政完全中性,只是一种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