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的成因

与通货膨胀类似,通货紧缩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导致通货紧缩发生的原因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费雪的债务挤压萧条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提出了“债务挤压萧条理论”。费雪认为,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也就是通货紧缩现象,是由于过多的债务负担造成的。一方面,由于过度负债,大量资金被用于支付利息,企业面对清算债务压力增大的情况,被迫销售,以获取偿债资金,这样就导致了物价水平的下降,而物价下降又导致实际利率的上升,由于偿债速度赶不上物价下降的速度,负债者的偿债能力越来越差;另一方面,由于要偿付银行贷款,所以存款货币会紧缩,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这又会使物价进一步下跌。在此情况下,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企业的净值会伴随物价的下跌而下降,破产的可能性相应增加。

以上这一切会导致产出、贸易量和就业水平的下降。这样一来,会加剧人们对未来经济的悲观预期,从而影响当期的消费水平,增加储藏货币的行为,这又会使货币流通速度进一步下降,加剧通货紧缩。如此作用机制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就会出现经济的普遍衰退。费雪还认为,问题之所以可怕,是由于债务人争先恐后偿还债务的结果使每个人的负债都会增加。也就是说,大萧条的秘密就在于债务人越是还债,他们欠的债务就越多。费雪认为,如果他的这一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控制价格水平就显得格外重要。至于过度负债的原因,费雪认为是由于新发明、新产品的出现或新资源的开发等所导致的利润前景看好,从而导致过度投资。

(二)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理论

针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凯恩斯从投资的角度阐述了通货紧缩的原因。凯恩斯认为,投资不仅依赖于现有资本品的多少及其生产成本的大小,而且依赖于人们对资本品未来收益率的预期。在经济繁荣阶段的后期,资本品的数量在迅速增加,同时其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但是由于人们对未来的经济生活充满乐观情绪,也就是资本品的预期收益率相当高,这样上升的成本并不足以遏制投资需求的膨胀。投资需求的扩张带来了资本边际效率的下降,最终会使人们在权衡成本与收益后减少投资量。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又常常伴随着利率水平的上升,使投资量进一步萎缩,加剧了经济生活中的悲观情绪,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通货紧缩的发展。简言之,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和通货紧缩的加剧互相影响、互相作用,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困境。

(三)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影响

持这种观点的人是从货币供给的角度分析通货紧缩的成因。他们认为,由于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影响总需求的扩大,导致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造成了通货紧缩。一国当局如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大量减少货币发行或削减政府开支以减少赤字,会直接导致货币的供应不足,或加剧该国商品和劳务市场的供求失衡,使“太多的商品追逐太少的货币”,从而引起物价下跌,出现政策紧缩型的通货紧缩。例如,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应该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时候采用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结果造成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下降,信贷总量急剧萎缩,使美国的经济危机大大加剧,1929—1933年美国的一般物价水平竟下降了22.58%。

(四)心理因素的影响

持这种观点的人是从公众的心理角度来进行分析的。他们认为,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人们会由此产生一些心理因素。例如,在日本,金融体系的效率很低,银行业存在严重的不良贷款问题,有人曾估计日本商业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不良贷款高达800亿美元,这种情况有可能加剧人们的悲观预期,导致银行系统崩溃,致使出现了通货紧缩和经济萧条。

此外,心理因素还表现为消费的预期下降。如果由于宏观经济影响和收入预期发生变化,消费需求预期出现下降时,社会需求也会出现剧烈下降。消费者一般都具有“买涨不买跌”的心态,当物价进一步下降时,由于实际利率趋于提高,即期消费比远期消费更加昂贵,消费者会推迟即期消费,这样会促使消费品价格大幅下降,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下降。理论上而言,心理预期因素对通货紧缩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动态效应上,如果价格下降的心理预期被证实,未来价格下降的预期会进一步放大,导致物价进一步下跌。可以说预期的作用倾向于加大通货紧缩的程度,延长通货紧缩的期限。

(五)政府削减公共支出的影响

经历了经济危机的冲击后,西方国家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性。政府部门参与经济活动一方面可以保证国家安全,另一方面还可带动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当政府增加公共支出时,可直接增加社会需求,带动相关市场的发展,刺激物价上升。反之,政府为了降低财政赤字的水平,会大规模削减公共开支、减少转移支付、增加税收,这样会使社会总需求减少,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导致通货紧缩。

(六)经济周期变化的影响

当经济周期达到繁荣的高峰阶段时,生产力大量过剩,无论是绝对过剩还是相对过剩,其必然结果都是产品面临市场需求不足。只要这个市场是竞争性的市场,产品的价格就会下降,有些企业就会被迫减产或裁减职工,这必然导致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减少,反过来又加剧了市场需求不足,加大了物价下跌的压力。当一个经济体中的大多数产业部门都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时,在竞争条件下,一般物价水平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最终就会导致出现经济周期型通货紧缩。

(七)本币汇率高估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冲击

一国实行盯住强币的汇率制度时,本币汇率出现高估现象,从而会减少出口,扩大进口,加剧国内企业经营困难,促使消费需求趋减,导致物价持续下跌,出现外部冲击型通货紧缩。国际市场的动荡也会引起国际收支逆差或资本外流,形成外部冲击型的通货紧缩压力。一个国家如果采用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往往出现本币高估,从而导致出口减少,出口企业经营困难和国内消费需求的减少,使物价水平下跌。如果一个国家采取盯住汇率制度,一旦盯住国货币升值,那么该国货币也就会被动升值,货币升值将导致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货币购买力增强,国内物价水平相对下降。1997年,东南亚国家出现通货紧缩就与这些国家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有直接的关系。此外,通货紧缩具有向外输出的特性,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30%以上,其出口商品价格的大幅下降加大了国际市场价格进一步下降的压力,也使通货紧缩的压力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蔓延。这样,新加坡等受其影响,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货紧缩。

(八)体制和制度因素的影响

体制和制度方面的因素也会引发通货紧缩,如企业制度由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转轨时,精简下来的大量工人预期收入减少,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下降。住房、养老、医疗、保险、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变迁和转型,也有可能会影响到个人和家庭的消费行为,引起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物价下降,形成体制转轨型的通货紧缩。

(九)其他因素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生产成本的降低会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出现成本压低型通货紧缩。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物价下跌,形成需求拉下型通货紧缩。商品供给结构不合理,其结果一方面是许多商品无法实现其价值,迫使价格下跌;另一方面是大量货币收入不能转变为消费和投资,减少了有效需求,最终将会导致结构型通货紧缩。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shendujiaoyi.com/18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