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率的一般计算公式为
判断经济生活中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以及通货膨胀的程度如何,需要一系列的指标帮助衡量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运用的衡量指标是消费价格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一)消费价格指数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Index,CPI)亦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经济学上,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它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之一。CPI具有如下特点:
(1)它说明了一定时期内商品价格持续上升的幅度。消费者物价指数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最常用的指标。
(2)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货币购买力是指单位货币能够购买到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货币购买力则下降;反之则上升。
(3)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消费者物价指数的提高意味着实际工资的减少,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下降意味着实际工资的提高。
在美国构成CPI的主要商品共分八大类,其中包括:食品酒和饮品、住宅、衣着、教育和通信、交通、医药健康、娱乐、其他商品及服务,市场敏感度非常高。在美国,居民消费指数由劳工统计局每月公布,发布时间:美国东部时间上午8时30分;在报告当月的第二周或第三周发布。有两种不同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是工人和职员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CPI-W。二是城市消费者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CPI-U。
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不过,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CPI的稳定及其重要性并不像发达国家所认为的那样“有一定的权威性,市场的经济活动会根据CPI的变化来调整”。
(二)批发物价指数
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Index,WPI)是反映全国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批发价格变动程度和趋势的价格指数。以批发物价指数度量通货膨胀,其优点是能在最终产品价格变动之前获得工业投入品及非零售消费品的价格变动信号,进而能够判断其对最终进入流通的零售商品价格变动可能带来的影响。这个指标的变动规律同消费物价的变动规律有显着区别。在一般情况下,即使存在过度需求,其波动幅度也常常小于零售商品的价格波动幅度。因此,在使用它判断总供给与总需求对比关系时,可能会出现信号失真现象。
(三)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NP Deflator),或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一个能综合反映物价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标。它是将国内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名义值化为实际值所使用的价格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率的基本指标之一。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一般不直接编制,而是先计算不变价格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然后用现价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除以不变价格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即可得到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减指数。因此,计算平减指数必须首先确定用哪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
该指数的优点是覆盖范围全面,能度量各种商品价格变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但它容易受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例如,虽然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已经很高,但其他产品价格却变动幅度不大,就会出现平减指数虽然不高但公众的日常消费支出已明显增加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