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内部和外部时滞效应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经济形势的变化到货币政策的修正,从货币政策的制定到运行,再到获得主要或全部的效果的时间间隔。它由两部分组成: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一)内部时滞

内部时滞指从政策制订到货币当局采取该行动之间的一段时间,这种时滞可以但不一定是很短的,它取决于货币当局不是等待情况实际发生变化而是根据预测自愿采取行为的程度,亦取决于货币当局是大幅改变政策还是在一段时期内分许多小步骤来改变政策。内部时滞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认识时滞是指从形势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它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间间距。认识时滞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信息的收集和判断需要时间,对某个时期经济形势的精确度量只有在后一时间才能得到;另一方面是即使有了明确的信息,中央银行做出判断也需要一段时间。行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确定采取某种货币政策措施,到具体实施某种货币政策之间的时间间距。

(二)外部时滞

外部时滞指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收入发生变动时滞分布。外部时滞的存在,是由于货币存量增加和利率下降都不会立即提高收入。货币政策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货币政策能立即对收入产生大部分影响,那么货币当局就可以应用收入的现时水平估测在增长趋势可能有微小变动的另一时期的收入;但是如果货币政策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产生影响,这一点就难以做到。

当中央银行开始实施新政策后会有:金融部门对新政策的认识—金融部门对政策措施所做的反应—企业部门对金融形势变化的认识—企业部门的决策—新政策发生作用等过程,其中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外部时滞也可以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段。操作时滞,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中央银行一旦调整政策工具的操作方向或力度,需通过操作变量的反应,传导到中介变量。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无论使用何种政策工具,都要通过操作变量的变动来影响中介变量而产生效果。而政策是否能够生效,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政策的态度、对政策工具的反应能力以及金融市场对央行政策的敏感程度。市场时滞,是指从中介变量发生反映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

货币政策要通过利息率的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或者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经由消费的收入弹性产生效应。不仅企业部门对利率的变动、私人部门对货币收入的变动做出反应有一个滞后过程,而且投资或消费的实现也有一个滞后过程。各种政策工具对中介变量的作用力度大小不等,社会经济过程对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措施的反应也是具有弹性的。因此,中介变量的变动是否最终能够对目标变量发生作用,还取决于调控对象的反应程度。

外部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政策的操作力度和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对政策工具的弹性大小。外部时滞较为客观,它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由中央银行掌握,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因此,中央银行对这段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货币政策时滞的存在和时滞会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它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shendujiaoyi.com/1790.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