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神话的破灭:安然事件的原因和启示

回顾金融史上的丑闻和破产事件,总是能挖掘出其中的根源,事件背后的导火索无非就是“金融大盗”的作恶多端和官商勾结的幕后交易,通常这两种情况是互相作用的。而在事发之前,没有人知道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险恶,就如同2001年到2002年间,发生在美国股市的一连串投机失败的惨剧和大型企业集团纷纷倒闭的情况一样。

安然公司曾经被认为是美国创富神话的巅峰之作。在它的辉煌时期,它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受到华尔街的追捧,安然公司好像有一种魔力,它可以把任何传统行业改造成流动性强的创新性行业,这也使得它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

然而,几年之后,作为美国史上最大的破产案,安然事件连同美国“9·11”事件、世界通信公司会计造假案和安达信解体,被美国证监会前主席哈维·皮特称为“美国金融证券市场遭遇的四大危机”,可见安然事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之大。

安然公司成立于1958年,总部设在休斯敦,它曾是世界最大的能源贸易商,按照市值排名,是美国的前十强企业之一。这家公司的成功经历可谓空前绝后:1985年,安然公司与另外两家输油管经营商合并。当时正值美国的能源市场开始放开,缺乏相关的管理规范,这恰恰给安然公司提供了无限商机,使之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随着电力和燃气价格的放开,那些从事能源生产和运输的企业都退居了幕后。与之相反,从事能源产品交易的批发商却从中大发横财,逐渐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安然集团的领导层决定拓展业务领域,打算进军再保险业务和互联网接入服务的中介业务,并且还获得了原材料买卖的经营许可,例如木材和铝等。除了业务领域的扩张之外,安然公司还在地域上进行拓展,将其25%的能源业务放到了欧洲大陆,并且时刻关注全球各地的能源市场,一旦发现哪里的能源市场开放了,立刻就派人前去商谈相关业务。后来,安然公司还涉足新媒体运营领域,“安然在线”是公司里某个职员在上司根本不知情的情况下建立的网站,后来很快蹿升为互联网上人气最旺的电力和燃气交易平台。

安然风波最初要追溯到1991年8月,当时的资本市场出现了一些奇特的现象,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这一时期,大多数股市投资者都在慢慢挽回刚刚由互联网投机泡沫所造成的损失。与此同时,上任仅仅半年不到的安然公司总裁杰夫·斯克林宣布辞职。

安然公司的衰落开始于总裁斯克林的继任者肯·雷伊上台之后。2001年10月,公司发布的季度报表显示,公司有多笔未公布的交易,直接导致公司资产的流失和额外债务的增加。安然公司多年以来首次出现亏损,并且公司内部对于其中的细节竟然全然不知,这无疑让广大投资者感到非常震惊。接下来,安然公司的股票价格面临巨大的抛压。长期以来,分析家们从未对安然公司账务中的可疑数字进行详查,所以人们呼吁要求公司经营更加透明化。又过了几周,各种迹象表明,这家曾经辉煌一时的大企业的确面临很严重的支付危机。

11月,在各方压力下,安然不得不宣布对过去几年的财务状况重新审核,将几家关联企业的情况也纳入其中。随即承认,1997年至2000年间,通过关联交易等手段,公司一共虚报了约5.5亿美元利润,后又承认将有大笔借贷到期须偿还。11月底,美国两家最着名的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穆迪先后将安然债券等级下调为垃圾债券。当天,安然股价暴跌85%,跌至1美元以下。与一年前的高位相比,公司市值极大地缩水,并引发一系列的债务清偿问题。12月2日,安然公司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这是美国历史上排名前十的破产案。

在这之后,安然公司背后的徇私舞弊、招摇撞骗和弄虚作假手段被慢慢曝光,最终演变为一起金融丑闻。其中涉及的细节毋庸赘述,主要就是安然公司董事会长期以来集体做假账,许多银行和审计师也与他们沆瀣一气,结党营私。这一切究竟是如何进行的?概括来说,就是通过以下一些花招伎俩。

(1)暗自挪用银行贷款。银行给安然公司的贷款本应作为养老金或者购买燃气合约,安然公司却将燃气合约转手倒卖,获得现金流后,记入企业经营收入,虚增企业收益。

(2)调整账面收入支出。账面收入支出是指从企业年报业绩中剥离出来的收入或者支出。因为这些项目都是临时性的,比如用于一次性购买许可证或者专利,与之相应的还有一些项目可以作为计划外收益。这样经过调整后的年报收益可以比实际取得的业绩高得多。这种做账方法显然有其致命的缺陷。每个数字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确定为计划外收益,也就是说,可以把所有财务问题都通过这一方式掩盖起来,随意操纵公司的财务报表。

(3)皮包公司为虎作伥。安然公司创建了许多皮包公司,为的是将公司的资产和债务分摊转移,这些公司也就是所谓的“特殊目的经济体”,简称ESP。按照规定,这些公司股权的3%以上掌握在外部投资人的手中,可以成为独立核算的子公司,并且经营业务不受母公司的控制。因此,安然公司指使内部经理人、银行伙伴和其他兄弟企业入资控股这些皮包公司。后来,安然公司账面收入的40%都来自这些下属公司。通过转移记账法将母公司的资产状况分摊到ESP上的方法有很多。在做账时可以将企业成本(比如新产品的开发)或是债务(例如供货商的应付账款)转移到某个ESP公司账目上,这样在计算母公司的损益表时,可以减少母公司的支出项目,也就在无形中增加了母公司的收益。而在集团公司的总账中,内部关联交易又可以被冲抵,使得这些ESP与母公司之间的交易行为不会在账面上留下痕迹。这样一来,账面上企业甚至没有丝毫外债,而且经营成本非常低,显得经营业绩也非同一般。此外,母公司还可以将本公司的股票以高价转卖给ESP,从而获得对方支付的贷款或者现金资金。从资金流向上来看,这样做纯粹是企业内部交易,然而却能同时增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虚增企业的资产值。并且,母公司的对外报表中也显示出企业现金流的充足。ESP的另外一个用途就是,母公司可以给旗下的各个ESP公司提供担保,向银行获得低息贷款,然后通过内部转账再划归母公司所有。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降低母公司的外债,粉饰资产负债表。

(4)操纵市场一手遮天。在能源储备市场,价格可以被人为操纵,甚至是由寡头垄断。例如,200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电力供应紧张就是安然公司背后捣的鬼。结果,地区电价远远超过了政府规定的最高限价,以安然公司为首的供电集团囤积居奇,获利甚丰。

(5)循环交易无中生有。所谓循环交易就是两家贸易公司私下约定,采用“转圈买卖”的方式彼此交换等量的电力产品。结果就是不买不卖,不赔不赚。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虚增账目销售额。

安然公司的管理也是一团糟。公司董事会对于长期以来盲目扩张的企业的结构根本无暇理会,造成内部管理混乱不堪。企业内部的成本监控形同虚设,企业领导缺乏长期战略发展眼光。高层管理独断专行,经常随意解雇一般员工和低层经理,感觉就像是封建王侯在自己的领地中发号施令一样毫无顾忌。

美国人被激怒了。原来,正是这些安然公司的高层经理人在企业倒闭前夕疯狂抛售个人持有的股票,侵吞企业资产,并且销毁相关文件,使得上万名公司员工的养老金随着安然公司股票的一落千丈,最终化为乌有。

此外,金融分析师们也成为大众谴责的焦点,正是他们,长期以来对安然公司做假账的行为置若罔闻,并且还向投资者推荐购买该公司的股票。最后,安然公司丑闻竟然还涉及政府部门和议会党团,其中包括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内阁成员,据说这些大人物与安然公司的高层领导一直保持密切关系,也持有安然公司的股票:当然,这些官僚政客早就听到了风声,及时脱手了所持有的股票,没有受到任何损失。

安然公司的丑闻愈演愈烈,事态发展一时间失去了控制。根据着名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证词显示,对于安然公司不利的证据资料都被人为销毁了,许多审计师从安然丑闻败露伊始就曾对这家着名的审计机构敲响了警钟,结果却仍是这样,令人费解。

此外,其他同类能源企业也都纷纷爆出假账的丑闻,有些也被迫申请破产。正当金融分析师和审计师们被这些能源企业的假账弄得不可开交时,人们的注意力也开始转向,看看是否其他行业的大公司也有类似情况发生。其间,更为震惊的消息不胫而走,那就是着名企业世通公司的创始人和总裁本尼·埃伯斯于2002年夏天宣布辞职,这位曾经是华尔街股市名噪一时的宠儿,一时间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从造假的数目上来看,安然公司与世通公司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6月底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世通公司假账总额高达385亿美元。债台高筑的世通公司因此很快宣布破产,公司以前对外宣称的季度报表和业绩情况都成了欺骗人们的证据。一时间,“安然现象”成了街头巷尾的焦点话题。证券市场面临可怕的信任危机,许多公司倒闭的下一个结果就是广大投资者成为牺牲品。其实,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被侥幸揭露曝光出来罢了。许多庞大的企业集团,例如建筑业财团Freddie Mac和欧洲商业霸主阿霍德公司等几十家企业也都相继爆出财务丑闻。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shendujiaoyi.com/1629.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