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美元危機是1971年爆發的。危機爆發前夕,美國對外短期負債與黃金儲備的比率已經達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历史上的最高點。1971年5月,外匯市場上出現了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和硬通貨的風潮。面對此種形勢,尼克松政府不得不於1971年8月15日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停止美元與黃金的兌換,限制美國的進口,對進口商品增收10%的臨時附加稅,並強迫聯邦德國和日本等國的貨幣升值,以改善美國的國際收支。「新經濟政策」的實行,使得美元與黃金脫鉤,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支柱之一倒塌了。
在國際金融市場極度混亂的情形下,十國集團於1971年12月在華盛頓簽定了《史密森協議》(Smithson Agreement)。該協議的主要內容有:
(1)美元對黃金貶值7.89%,從35美元等於1盎司黃金貶到38美元等於1盎司黃金;
(2)一些國家的貨幣對美元升值,其中日元升值16.9%,德國馬克升值13.6%,瑞士法郎升值13.9%,荷蘭盾和比利時法郎各升值11.6%,英鎊和法國法郎各升值8.6%,意大利裡拉和瑞典克朗各升值7.5%;
(3)擴大匯率波動幅度,將匯率波動的允許幅度從原來的平價±1%擴大到±2.25%;
(4)美國取消10%的進口臨時附加稅。
然而,《史密森協議》以後,金融市場對美元的信心並未真正恢複;由於J曲線效應的影嚮,美元的貶值並未立即改善美國的國際收支,1972年仍然是大量的貿易赤字;再加上這一時期美國國內金融市場的利率較低,資金繼續不斷外流。截至1972年年底,各國中央銀行手中的資產已達81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