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嚮流動性的因素很多,如市場機制、投資者行為、股票組合、公司治理和產品市場勢力等都會對流動性產生影嚮。以下僅從交易機制、市場參與者的行為和資本結構方面進行分析。
(一)交易機制
交易機制可以分為兩大類,即指令驅動交易機制和報價驅動交易機制。在報價驅動市場上,做市商給出買賣的雙向報價,由交易者選擇是買進還是賣出;在指令驅動市場上,來自交易者的委托單根據預先確定的交易規則進行匹配交易,從而為市場提供流動性。
關於不同交易機制的優劣,目前仍然存在很多爭議。總體來說,報價驅動市場由於由做市商負責提供流動性,因而具有較高的即時性,流動性也比較穩定;而指令驅動市場能夠提供更加有效的價格發現,交易價差更小,流動性的成本較低。
(二)市場參與者的行為
市場參與者的行為對流動性的影嚮機制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在沒有外界沖擊的情況下,股市的流動性具有「流動性的自我實現」機制。然而,投資者為了降低自己的流動性成本,會主動進行選擇,採取對自己最有利的交易策略,他們在流動性水平較高時進行交易,而在流動性差時則不採取行動。其次,市場參與者的差異性也會影嚮市場的流動性,這種差異的存在使得投資者的投資組合多樣化,因而能夠增加市場的流動性。但是,如果投資者的差異性不大,都採用相同的策略或者競相糢仿他人的行為,則可能產生羊群效應,導致單方向大量的委托單無法被執行,從而對股市流動性產生巨大的影嚮。
投資者參與股票的交易,其動因或是出於流動性的需要(liquidity motivated),或是出於所獲資訊的驅動(information motivated)。資訊驅動的交易者即知情交易者,而基於流動性進行交易的投資者被稱為噪聲交易者。
由於噪聲交易者在與知情交易者進行交易時總會發生虧損,故噪聲交易者會承擔較大的風險,這樣會削弱參與者的積極性,從而影嚮市場流動性。知情交易者的交易導致內幕消息更快速地反映在價格當中,同時降低了市場的流動性。噪聲交易者對流動性也有重要的影嚮。Black(1986)認為,噪聲交易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沒有噪聲交易,很多個股的交易量將非常小,噪聲交易為投機者提供了獲利的機會。然而噪聲交易並不是越多越好,當市場中的噪聲交易過多時,股價會產生更大的不確定性,從而增加市場風險。Subrahmanyam(1991)研究表明,噪聲交易者的數量會影嚮知情交易者的風險態度,進而影嚮流動性,噪聲交易者數量的增加使流動性先增大後減小。所以,噪聲交易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但噪聲交易的數量需要被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這樣才能提高市場流動性。
(三)資本結構
一般認為高負債的公司由於面臨還本付息的壓力,其管理層能夠做出更加正確的決策,從而使公司股票流動性提高。但較高的負債增加了資訊不對稱性,導致投資者進行投資時更加謹慎,從而使得流動性下降。Anderson和Carverhill(2012)認為,公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受到長期債務的影嚮,從而影嚮到股票的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