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踐上看,國際儲備需求經常在變化(這種變化包括「中心」、「上限」和「下限」的變化)。制約國際儲備需求變化的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1.進口規糢
一般情況下,一國的進口規糢越大,則占用的外匯資金則越多,因而需要有較多的國際儲備作其後盾。
2.進出口貿易(或國際收支)差額的波動幅度
從進口規糢這方面來分析它與國際儲備間關系,應結合考察本指標。因為進口僅僅表示資金的一種單向流動(即支出),而進出口或國際收支差額,則反映了資金的雙向運動及對儲備的實際需求。對一個國家來說,每年的差額是不一樣的,有時大,有時小;有時順差,有時逆差;即有一個波動幅度問題。幅度越大,對儲備的需求就越大;反之,波動幅度越小,對儲備的需求就越少。一般可用經濟統計或數理統計的方法來求得或預測一段時間中的平均波動幅度,以此作為確定儲備需求的參考。
3.匯率制度
儲備需求同匯率制度有密切的關系。國際儲備的一大作用就是幹預匯率。如果一國採取的是固定匯率制,並且政府不願意經常性地改變匯率水平,那麼,相應地講,它就需要持有較多的儲備,以應付國際收支可能產生的突發性巨額逆差或外匯市場上突然的大規糢投機。反之,一個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其儲備的保有量就可相對較低。與這個概念有關的是關於外匯管制情況。實行嚴厲外匯管制的國家,儲備保有量可相對較低,反之,則較多。
4.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和調節政策的效率
一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該國的自動調節機制和政府調節政策的效率,也影嚮儲備需求。調節政策一般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政策和管制政策。這些政策調節國際收支差額的效率越高,儲備需求就越小;反之,這些政策的效率越低,儲備需求就越高。
5.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
一國政府的儲備,往往以存款的形式存放在外國銀行,將獲取的儲備存放在國外,會導致一定的成本。舉例來說,若動用儲備進口物資所帶來的國民經濟增長和投資收益率,高於國外存款的利息收益率,其差額就構成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再如,持有儲備而導致國內貨幣供應量增加,物價上升,也構成持有儲備的一種成本。因此,持有儲備的相對(機會)成本越高,則儲備的保有量就應越低。
6.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
發達的金融市場能提供較多的誘導性儲備,並且,對利率、匯率等調節政策反應比較靈敏,因此,金融市場越發達,政府保有的國際儲備便可相應越少。反之,金融市場越落後,調節國際收支對政府儲備的依賴就越大。
7.國際貨幣合作狀況
如果一國政府同外國貨幣當局和國際貨幣金融機構有良好的合作關系,簽訂有較多的互惠信貸備用信貸協議,或當國際收支發生逆差時,其他貨幣當局能協同幹預外匯市場,則該國政府對自有儲備的需求就少。反之,該國政策對自有儲備的需求就越大。
8.最後,一國承受國際收支政策調節的能力以及與之相關的政府採用政策調節的意願、核心領導人的偏好也會影嚮儲備的需求量。
如前所述,國際收支逆差的政策調節,往往會改變貨幣供應量、收入水平、就業水平等等,帶來調節負擔。猛烈的調節還可能導致經濟萎縮、失業猛增。因此,承受調節負擔的能力,有時會嚴重影嚮一國對儲備需求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