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球童
1944年1月19日,彼得·林奇出生於美國波士頓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裡,父親曾是波士頓大學的一個數學教授,後來放棄教書,成為約翰·漢考克公司的高級財務審計師。
正如托爾斯泰所說,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10歲之前的林奇和所有幸福家庭裡的孩子一樣,在父母的呵護下擁有幸福的童年時光。在那段富足、悠閑的生活時光裡,林奇時常跟著父親去高爾夫球場玩耍。父親熱衷於高爾夫球運動,林奇在很小的時候就通曉了高爾夫球運動的所有規則。
在高爾夫球場上還有一些年齡和林奇相仿的孩子,不過這些孩子並不都和林奇一樣是陪父親來玩耍的,他們是來工作的。高爾夫球俱樂部都會僱一些兒童當球童,工作就是撿拾那些被擊入草叢和樹林裡的球以及替顧客背球桿,林奇常常和這些球童們一起玩耍。
林奇起初是在一所私立小學裡接受教育,他本可以和大多數中產階級家庭裡的孩子一樣,在衣食無憂、無憂無慮的家庭環境裡成長,在教育水準較好的私立學校接受教育,然後長大成人,進入白領階層。然而當不幸降臨到這個家庭裡時,所有的一切都改變了。林奇10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全家的生活開始陷入困境。
父親是這個家的主要經濟支撐,他的離世對林奇和這個家庭都是一次重大的打擊。林奇的母親不得不外出工作,而母親菲薄的收入用在家庭所必需的開銷上時常捉襟見肘。盡管如此,母親仍舊堅持不讓林奇輟學。家裡開始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林奇也從私立學校轉到了公立學校。
窘迫的生活現狀讓林奇明白了一個道理:人只有靠自己!依靠別人的同情是無法長久生存的,更不要談成功。這個道理也許對他以後的投資觀有著重要的影嚮。林奇和母親都是堅強的人,他們承受住了這次打擊,為了減輕壓在母親身上的生活重擔,林奇決定去找工作,半工半讀,以幫助家裡渡過難關,但是哪裡願意僱用一個 11 歲的少年呢?林奇想到了和父親經常去的高爾夫球場,想到了一起玩耍的那些球童,在那裡工作的不都是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孩子嗎?也許高爾夫球場是唯一能夠找到工作的地方。
11歲時,彼得·林奇得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高爾夫球場的球童。這份工作對於林奇來說是再理想不過的了:熟知高爾夫球規則的他,很快就得到了老板和顧客的喜歡,因此,他的收入也較為理想,有一次,林奇一個下午的收入甚至超過了母親一個星期的收入。球童這種工作的收入也比早上六點鐘送報紙的報童要高得多。
高爾夫球場可以說是有錢人的聚集之地,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大公司、基金的董事長、總經理各色人等。這些商界的大腕們在運動之餘的閑談,很多都與證券市場以及股票有關,林奇在他們閑談時坐在他們身邊靜靜傾聽,從最初的懵懂,逐漸開始對股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彼得·林奇就是這樣在高爾夫球場上接受有關股票知識的啓蒙教育的。林奇後來回憶起這段經历時說:「如果你想接受有關股票問題的教育,高爾夫球場是通曉有關股票交易知識的場所。因此,也是交易所以外的最佳場所。」
在當時美國人的眼裡,看待股票和股票市場的觀點和如今的中國人很接近:幾乎把股票市場等同於賭場,把買股票等同於賭博行為。在彼得·林奇的親戚中,只有他的外祖父買過股票,而且買到一只後來漲升了50倍的股票,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林奇的外祖父在那只股票開始大幅漲升之前就因恐慌而過早賣出了。
當球童的所見所聞,開始讓林奇逐漸改變了以往從親戚朋友那裡聽到的對股票偏頗的看法,而那些商界大腕時常講述的充滿傳奇色彩、跌宕起伏的投資和投機的實例和故事,也讓林奇充滿了憧憬。他後來說,就是當球童的經历增強了他的賺錢意識,雖然他那時並沒有錢去投資股票。
一次偶然的機會,彼得·林奇結識了赫赫有名的富達國際基金公司的高管喬治·沙利文,這次偶遇對於改變林奇的人生軌跡有著莫大的影嚮。
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富達基金的前世今生。富達基金創立於1930年,1943年,富達基金因為持有了大量淪為垃圾債的鐵路債券,損失慘重而瀕臨破產。45歲的愛德華·約翰遜二世經過分析後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定會使美國的鐵路運輸業恢複元氣,鐵路公司重獲償債能力已為時不遠。於是抓住這個時機低價接手富達基金。果不其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美國鐵路運輸業開始複蘇,富達獲得的鐵路債券補付利息就多達100萬美元。
「每天更加勤奮+更加機敏地工作,幫助小額投資者達到他們的目標」。這是愛德華·約翰遜早年經營富達基金時的承諾,他雖然並不是富達基金的創始人,但卻是富達基金帝國的真正締造者。愛德華·約翰遜二世於1946年對基金的管理糢式進行了徹底改革——創立了一間管理和研究公司FMR(簡稱富達投資),由FMR來承擔富達基金的證券投資活動,而富達基金則成為它旗下的一只基金,基金帝國的雛形初顯。改組後的富達進入了快速增長期。到20世紀50年代末期的時候,FMR的資產規糢更是達到4.16億美元,旗下基金包括富達基金、布裡頓基金、富達資本基金、富達特倫德基金等四只,成為繼投資者多樣化服務公司、馬薩諸塞投資信托、惠靈頓基金和休斯·W·朗之後的第五大基金公司;1965年,FMR所掌管的資產規糢接近40億美元,基金數增至9只,資產規糢躍居首位。20世紀70年代中期,愛德華·約翰遜二世的兒子承繼父志,他的一些創新舉措使得富達基金開始逐步擺脫困境,並實現了第二次騰飛,輝煌得以繼續。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目前,富達已然成為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其分支機構遍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即便在經历了全球金融危機資產大規糢縮水後,旗下管理的資產仍高達1.2萬億美元。
喬治·沙利文在20世紀50年代任富達基金的副總裁,他在高爾夫球場上遇到11歲的彼得·林奇時,並未發現這個孩子有甚麼投資方面的天賦異稟,而只是覺得這是一個教養良好、聰明、機敏、討人喜愛的小家夥。於是沙利文每次來高爾夫球場時,就會讓林奇跟在身邊。他發覺這個小家夥喜歡聽人們談論股票方面的事情,便在運動之餘將一些投資方面的知識、軼聞等講給林奇聽。喬治·沙利文並未意識到,身邊這個機靈的高爾夫球童會成為未來投資世界裡叱咤風雲的人物。
時光荏苒,彼得·林奇憑借半工半讀的收入讀完了中學,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波士頓大學。即使在波士頓大學學習期間,林奇也未放棄球童的工作,他還因此獲得了弗朗西斯·維梅特球童獎學金。
成為波士頓大學裡一名大學生的彼得·林奇,這個時期就已經漸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投資觀,這一點從他大學選修的課程中就可以看得出來:彼得·林奇在波士頓大學並未選修有關自然科學、數學和財會等從商應當學的必修課程,而是把重點放在了历史、心理學、政治學、玄學、認識論、邏輯、宗教以及古希臘哲學等社會科學上面。他認為股票投資更像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历史和哲學的知識在人們做投資決策時,顯然比統計學和數學更有幫助。林奇回憶時道:「現在回過頭來,就為進軍股市做準備來說,历史學和哲學顯然比統計學更有用;你在股市上所需的數學知識,小學四年級時就已經學到了。」
對於林奇獨樹一幟的見解,喬治·沙利文先生並不以為然,他從職業的角度告訴林奇,目前走的可能是一條偏離金融業主道的路徑。彼得·林奇顯然不是出於一時的標新立異,而是經過自己深入思考之後形成的一套獨特的學習理論和規劃。他認為堅持自己的見解,並付諸努力,則必然會有回報。
1963年,彼得·林奇上大學二年級。通過球童的工作收入和自己的省吃儉用,他已經有了一點積蓄,這筆積蓄是他用來驗證自己逐步形成的投資理論的寶貴工具。
彼得·林奇看到一篇關於美國空運業前景分析的文章,文中提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航空運輸業取得了飛速的進展,人們也逐漸認識到了航空運輸業的巨大商業價值。但由於機型偏小、安全性能沒有較好的保障,同時運輸費用也很高昂,飛機的巨大商業價值不能有效地發揮出來,所以目前仍被視為高風險產業,投資者對購買航空公司的股票沒有太多的熱情。
林奇註意到文中提到的一家叫做「飛虎航空」的公司,他決定從積蓄中拿出1250美元投資於飛虎航空公司的股票,他買入的價格是每股7美元。這是彼得·林奇投資生涯裡買入的第一只股票。
之後,飛虎航空公司的股價一直在林奇的買入價附近上下波動,林奇知道這個時候自己必須要耐心等待,真金總會浮出沙礫,露出燿眼的光芒。
隨著越戰的爆發,飛虎航空公司在運輸軍需品的過程中發了大財。股價也隨之大幅攀升。林奇的第一次投資獲得了增值5倍的巨幅收益。但是股票的這次上漲與林奇最初分析的原因並不完全一致,飛虎公司股價的暴漲並不是源於自身經營業務的質變所帶來的價值提升,而是突如其來的戰爭使他們發了一筆意外橫財。
盡管第一次的成功投資並不都是出自林奇分析的結果,但是成功時的喜悅都是一樣的。這次經历無疑給了林奇巨大的激勵。他後來說:「在從事股票投資業的初期,我就產生了要讓我的錢漲10倍的欲望。我買的第一筆股票是飛虎航空公司的股票,到頭來這筆股票漲了幾倍,一直供我讀完研究生院。」
隨著林奇的年齡一天天長大,他已經不適合在高爾夫球場繼續工作,這時喬治·沙利文先生給了他一個暑假實習生的工作。能在麥哲倫這樣的公司實習,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林奇對富達·麥哲倫公司傾慕已久,他曾回憶道:「在麥哲倫基金成立時,我還只是波士頓大學的一名學生,周末去打工做球童。這一時期是基金業的黃金時代,幾乎每一個人都想購買基金。就連我的母親——一個只有少量積蓄的寡婦,也被這一陣基金狂熱所影嚮。一個晚上做兼職基金推銷員的學校教師極力勸說她購買富達資本基金。讓她感興趣的是,這只基金是一個中國人管理的,因為她相信東方人頭腦非常聰明。這裡所說的這位中國人就是蔡至勇,他和管理富達趨勢基金的約翰遜三世並稱為那個時代基金經理中的絕代雙驕。如果不是這個基金推銷員告訴我母親的話,她可能永遠也不知道管理富達資本基金的基金經理是一個中國人。當時基金推銷員隊伍規糢龐大,遍布全國,他們中大部分人是兼職,他們不停地給各家各戶打電話推銷基金,就像那些推銷真空吸塵器、保險、墓地以及百科全書的推銷員一樣。我母親接受了一個每月永續投資200美元的終生投資計劃,她想以此來保障我們家未來經濟上衣食無憂。但是她事實上並沒有每月投資200美元的財力。不過富達資本基金業績表現優異,在20世紀50年代增長了2倍,在20世紀60年代的前6年裡又增長了1倍,超過了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
林奇所提到的富達資本基金經理中國人蔡至勇,也是華爾街的傳奇人物。
蔡至勇於1929年在上海出生,受教於當地著名的教會學校。1947年隨全家移居美國,後就讀於波士頓大學經濟學系。20世紀50年代初,蔡至勇加入富達,成為一名研究員。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蔡至勇不到30歲,便已經獨立掌管了富達投資的首只進取基金。他麾下基金的操作風格就像一個狙擊手在行動:總是很快從一個市場熱點轉移到另一個市場熱點;他經手的許多股票買入時默默無聞,繼而以黑馬般的姿態上升,隨後就消失在市場的大潮之中。他自己的整個投資生涯似乎也和此類似。
在蔡至勇執掌基金的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那段時間內,基金的市場表現極其驚人。蔡志勇很快就進入了富達基金的管理核心層,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富達基金的權力移交過程中,他不願屈居人下,於是另立門戶創立了曼哈頓基金,也正是這只基金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聲譽。
由於蔡至勇在富達贏得的良好口碑,他的基金申購量遠遠大於最初的預計,成為當時最大規糢的基金申購。幾乎在同一時期,當時股神巴菲特所掌管的資金也不過是2000萬美元左右,不及蔡至勇曼哈頓基金的1/10。
20世紀60年代末期,蔡至勇把曼哈頓基金賣給CAN金融公司,那時正是美國牛市即將開始衰退的前夜。那一筆交易的達成可能是蔡至勇一生中最聰明又或是最愚蠢的時刻,那只基金易主後僅過一年,便跌去了90%。蔡至勇留住了驚人的財富,但是也因此為人所詬病。若幹年後,當巴菲特享有全球盛名的時候,蔡至勇卻早已湮滅於華爾街的滾滾煙塵之中。
暑假實習生的工作,不僅使林奇打破了對股票分析行業的神祕感,也讓他對書本上的理論產生了懷疑,教授們的理論在真正的市場中幾乎全線崩潰,這種信念促使了林奇特別註重實際調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