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收支論(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 )是國際借貸論的現代形式。國際借貸理論沒有說明影嚮匯率變動的具體因素,制約了這一理論的應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一些西方經濟學家應用凱恩斯糢型來說明影嚮國際收支的主要因素,進而分析了這些因素如何通過國際收支影嚮外匯供求和匯率,從而形成了國際收支的理論。1981年,美國經濟學家V.阿爾吉(V.Argy)對國際收支匯率理論進行了系統總結和深化。
(一)國際收支的主要觀點
外匯供求由國際收支決定,外匯供求平衡是國際收支均衡的一種表現,凡是影嚮國際收支均衡的因素都會影嚮匯率變動。當一國國際收支處於均衡狀態時,由此決定的匯率水平也就是均衡匯率。均衡匯率用公式表示為:
R=f(Y,Yt, P,Pt, i,it,re)
上式中,R表示均衡匯率;y,P,i分別表示本國的國民收入、物價水平和利率;Yt,Pt,it 分別表示外國國民收入、物價水平和利率;re表示人們對未來匯率的預期;f表示函數關系。
該公式表明均衡匯率取決於國內外國民收入、價格水平、利息率及人們對未來匯率的預期等因素,這些因素的變動均會引起匯率的變動。例如:本國國民收入增長會引起進口增加,從而對外匯需求增加,外匯匯率上升;本國物價上升快於外國,會引起本國商品相對價格上升,不利於出口,從而會減少外匯供應,促使外匯匯率上升;相對利率水平的變化則會引起資本流動,影嚮外匯供求,進而影嚮匯率,等等。
(二)對國際收支理論的評價
國際收支論分析了影嚮匯率變動的多種因素,較為符合紙幣流通條件下匯率決定與變動的情況,尤其對分析短期匯率的變動更具意義,因此,實際中被人們較為廣泛的運用。但是它只是一種局部靜態的分析,而且在發達的外匯市場才能發揮作用。因此,一般認為,國際收支理論不是完整的匯率理論,只是一種分析匯率的方法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