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買加體系並沒有完全摒棄雷頓森林體系,而是在保留和加強雷頓森林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前提下,對布雷頓森林體系進行了改革。但是這種改革使國際貨幣制度發生了重要變化,表現出以下特點。
(一) 黃金非貨幣化
牙買加協議廢除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議中原有的黃金條款,取消了黃金官價,取消了會員國之間及會員國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之間用黃金清算債權債務的義務。並規定各會員國的貨幣不得以黃金定值,會員國中央銀行可以按市場價格自由買賣黃金。為了做出黃金非貨幣化的姿態,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向市場拋售了其擁有的部分黃金。
(二) 匯率制度多樣化
牙買加體系放棄了對基金組織會員國實行固定匯率制的要求,允許會員國自由選擇匯率制度類型,於是出現了匯率制度多樣化的局面。但牙買加協議強調,會員國應受基金組織的監督,遇到有關問題時要與基金組織協商,以確保匯率制度的有序性。
(三) 國際儲備多元化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是惟一的國際儲備貨幣。牙買加體系強調了特別提款權的重要性,黃金的儲備地位不斷下降,特別提款權的地位有所加強。同時,隨著日本、前西德等西歐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日元、德國馬克和歐洲貨幣單位等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重要的儲備貨幣。於是國際儲備中美元的壟斷地位被打破,出現了多元化的國際儲備貨幣體系。
(四) 調節國際收支方式和手段的多樣化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主要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融資。牙買加體系下,對國際收支不平衡採取了多樣化的調節方式。
1.匯率機制調節
牙買加體系下,主要的西方國家都採取了浮動匯率制,因此匯率機制便成為調節國際收支的主要方式。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該國會出現外匯短缺,促使外匯匯率上升,刺激該國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從而改變國際收支逆差狀況。否則,恰恰相反。
2.利率調節機制
一般而言,資金總是從利率低的地方向利率高的地方流動。當一國實際利率高於其他國家時,會吸引國際資金的流入,當一國實際利率低於其他國家時,會引起資金的流出。因此,可以通過調整利率的方式來引導資金的流向,從而改變國際收支的狀況。例如,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的經常項目出現了巨額逆差,當時的裡根政府採取了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導致了美國的高利率,吸引了大量國際資金的流入,使美國資本項目出現了盈餘,從而改善了美國國際收支逆差狀況。
3.國際金融市場調節
出現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國家可以通過國際金融市場的貨幣借貸、資本交易、外匯買賣等方式來調劑資金餘缺,促使國際收支平衡。
4.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調節
基金組織不僅通過向國際收支逆差國提供短期貸款,幫助其克服國際收支的困難,而且常常對成員國的國際收支調整進行監督和指導。
從牙買加體系的上述特點可見,牙買加體系實質上是以美元為中心的多元化國際儲備和匯率制度的國際信用貨幣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