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資本流動與實際生產、交換的關系,國際資本流動可以分為兩大類型。
分為生產性的國際資本流動與非生產性的國際資本流動。
第一,從承擔國際資本流動的主體看。前者以跨國公司為主;後者以跨國金融機構為主。
第二,從國際資本流動的形式看。前者的形式多樣,可以用實物形式,也可以用貨幣資本形式,甚至還可以用管理、專有技術、商標的方式進行投資;而後者僅限於貨幣、金融衍生工具等金融形式。
第三,從國際資本流動的成因看。前者簡而言之主要是通過占領市場而達到追求利潤或通過資本轉移、相關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以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影嚮生產性的國際資本流動的因素主要有,對企業專有技術、商標的維護,對企業經營權的控制,企業產品生命周期情況,東道國的資源稟賦情況等;後者主要通過金融交易以達到逐利的目的,影嚮非生產性的際資本流動的因素主要是國際金融市場上各種投資活動的收益與風險狀況。
第四,從國際資本流動的特點看。前者一般直接介入企業的經營管理,對企業享有永久性權益,一般比較穩定,生產經營過程中往往伴隨著技術、管理的轉移;而後者僅反映了一種資金融通關系,與實際生產不發生直接聯繫,始終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進行活動且時間較短、來去較為頻繁。
第五,從國際資本流動的理論依據看。前者主要有市場內部化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資產組合理論;後者主要有預期理論。
由此可見,這兩種資本流動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具有各自相對獨立的規律。對於前一種類型的資本流動而言,其中的產業性資本流動與企業理論有著密切的聯繫,屬於國際投資學的研究範疇,貿易性、保值性資本流動則分別屬於國際貿易學與金融工程學研究範疇。而對於後一種類型的資本流動,它與實際生產、交換沒有直接聯繫,具有更為明顯的貨幣金融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