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在單位勞動時間(比如1個小時)所生產的產品與勞務。比如工人甲8個小時共生產了240 件產品,所以甲的勞動生產率為30件/小時;而工人乙8小時共生產了320件產品,所以乙的勞動生產率為40件/小時。這說明乙的勞動生產率高於甲的勞動生產率。
例子案例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布的2018年世界各國人均GDP排行中,盧森堡以人均114 234美元排在第1位,而處在第192位的南蘇丹的人均GDP只有303美元,僅為盧森堡的1/377,而中國則以人均9 608美元排在第72位。如果僅從數字來理解的話,我們可以簡單地認為,一名盧森堡居民的收入可以抵得上377個南蘇丹居民的收入。為何會產生如此驚人的收入差距呢?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曼昆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對這種國別間收入存在的巨大差距做了總結。他認為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即我們常說的勞動生產率水平。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勞動生產率水平呢?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工業革命之前,農民耕種土地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農民一年辛辛苦苦的勞作,換來的收入或許僅能解決一家人的溫飽。工業革命之後,人類進入機械化時代,在各種農業機械設備的幫助下,原來由幾百上千人才能管理過來的土地現在也許只需要幾個人,而且辛勞程度也比以前大大降低了。從一個農民只能提供一兩個人吃的糧食到現代社會農業發達國家一個農民可以提供成百上千人的口糧,這一過程便是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過程。
既然勞動生產率如此重要,那麼又是甚麼原因導致了各國勞動生產率的巨大差異呢?
新技術的發展與運用對於提高勞動效率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拿計算機來說,一臺普通計算機可以在1秒鐘計算加法20億次,如果讓人工來算,假設一個人每秒可以計算1次,每天10個小時,每年365天不休息,那麼,讓他計算完20億次也得花150餘年。可見,新技術的發展與運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們的勞動生產率。
當然,影嚮勞動生產率的因素還有很多,如工人素質的高低(勞動熟練程度、受教育程度等),生產過程的組織與管理是否合理,自然資源的多寡,土地的肥沃程度等。
經濟學啓示
如果社會各個行業的勞動生產率都大幅度提高的話,生活在這個國家的人便可以通過高效率的生產活動來為大家提供足夠多的生活所需的產品和服務,這個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自然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