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性」是指在實際經濟活動中,廠家或者消費者的經濟活動對其他廠家或消費者的非市場性影嚮。經濟學中的「外部性」有兩種:一種是負外部性,指經濟活動給其他人造成了不好的或者負面的影嚮。比如,故事中嘉年華的噪聲、汽車排放尾氣等都屬於負外部性。另一種是正外部性,指經濟活動給其他人造成了好的或者正面的影嚮。比如過年時,我們免費觀看別人放的煙花,就屬於正外部性。
例子案例
環球嘉年華源於古埃及的慶祝活動,今天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巡回式移動游樂場。
然而2004年,北京環球嘉年華的「大嗓門」卻讓周圍居民叫苦不迭。嘉年華每天播放的音樂令他們心驚肉跳,夜晚游客們的尖聲驚叫更讓他們難以入睡。顯然,嘉年華的做法妨礙了周圍居民的生活。
有38戶近200名經历了「心驚肉跳」的居民實在無法忍耐嘉年華的噪聲,終於聯合起來,開始同環球嘉年華北京投資有限公司進行談判。
談判進行得異常艱苦。區政府、環保局、信訪辦、老山街道居委會、彫塑公園、居民代表以及嘉年華公司都參加了這項曠日持久的談判,最終的結果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嘉年華公司給每戶每月60元補助,兩個半月共計150元的適度補償。人們提出賠償的要求非常合理,盡管150元並不足以補償睡眠,但至少會讓嘉年華將這些社會成本考慮在內。
在現代經濟學理論中,嘉年華給周圍居民帶來的這種影嚮被稱作「外部性」,它表示一個經濟主體的活動對旁觀者的影嚮。
最先提出這個問題的是20世紀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的經濟學家阿瑟·塞西爾·庇古。庇古在30歲時成為任劍橋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不僅創立了福利經濟學,成為一代經濟學大師,而且開創了研究市場失靈問題的先河。
一天,庇古乘火車穿過田間。他發現列車噴出的火花飛濺到麥穗上,給農民造成了損失,但鐵路公司並不用向農民賠償。於是他開始思考,最後將這種市場經濟無力解決的問題稱為「外部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