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在其名著《國富論》中系統地探討了勞動價值論,並在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發展了自己相當完備的價格理論。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從分工引出交換,再從交換引出價值,並第一次明確使用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兩個概念。
亞當·斯密區分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相比威廉·配第的價值理論有了很大的發展。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概念。
所謂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是指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商品的效用。
比如,糧食能充饑,衣服能禦寒。使用價值是商品的基本屬性之一,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形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空氣、草原等自然物,以及不是為了交換的勞動產品,都沒有價值,但有使用價值。
使用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它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一種共同屬性。任何物品要想成為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反之,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
所謂商品的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比例。例如,1只綿羊同2把斧子或25千克大米相交換,這2把斧子或25千克大米就是1只綿羊的交換價值。兩種商品經常按照一定的比例互相交換。
兩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比例會隨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不同,一種商品又可以同許多種商品相交換,從而形成一系列的交換價值。
亞當·斯密關於勞動價值論有如下論述:「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此外,亞當·斯密的價值理論又是二元的。一方面,商品的價值決定於「獲得它的辛苦與麻煩」,即決定於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必要勞動量;另一方面,商品的價值「等於它使他們能夠購買或支配的勞動量」,或等於它所能購買到的「勞動的價值」。
亞當·斯密認為:「勞動是第一性價格,是最初用以購買一切貨物的代價。世間一切財富,原來都是用勞動購買而不是用金銀購買的。所以,對於占有財富並願用以其交換一些新產品的人來說,它的價值恰恰等於它使他們能夠購買或支配的勞動量。」
對於價格波動,亞當·斯密是這樣論述的:「像一切其他商品一樣,金銀的價值時有變動,其購買也時有難易。一定金銀量所能購買或所能支配的勞動量或其他種商品量,往往取決於當時已發現的著名金銀礦山出產量的大小。
16世紀美洲金銀礦山的發現,使歐洲金銀的價值幾乎降低為原價的1/3。此等金屬由礦山上市所需勞動量較少,所以上市後所能購買或所能支配的勞動也按同一程度減少。
這樣,自然價格可以說是中心價格,一切商品價格都不斷受其影嚮。各種意外的事件,固然有時會把商品價格抬高到這個中心價格之上,有時會把商品價格強抑到這中心價格以下。盡管有各種障礙使得商品價格不能固定在中心價格上,但商品價格時時刻刻都向著這個中心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