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際效用價值論的特點是以效用解釋價值的形成過程,指出商品的價值是人對物品效用的感覺和評價,效用隨著人們消費的某種商品的不斷增加而遞減。
效用是指物品能滿足人們欲望的能力,邊際效用則指每增加購買一單位的某種商品給消費者帶來的總效用的變化量。
邊際效用論者認為商品的價值並非實體,也不是商品的內在客觀屬性。價值無非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滿足這種欲望的能力之間的關系,即人對物品效用的「感覺和評價」。
物品只有在對滿足人的欲望來說是稀少的時候,才可能成為人們福利所不可缺少的條件,從而引起人的評價,表現為價值,而衡量價值量的尺度就是「邊際效用」。
邊際效用就是某物品一系列遞減的效用中最後一個單位所具有的效用,即最小效用,它是衡量商品價值量的尺度。
經濟學家指出,效用是價值的源泉,是形成價值的一個必要而非充分條件,價值的形成還要以物品的稀缺性為前提。
稀缺性與效用相結合才是價值形成的充分必要條件。這裡的稀缺性是指物品供給的有限性。
人對物品的欲望會隨著其不斷被滿足而遞減。如果供給無限則欲望可能減至零甚至產生負效用,即達到飽和甚至厭惡的狀態。於是,物品的邊際效用遞減,從而它的價值會隨供給增加會隨之減少甚至消失。
邊際效用論者還提出了以主觀價值論為基礎的市場價格論,認為市場價格是在競爭條件下買賣雙方對物品的評價彼此均衡的結果。
例如:在你非常餓的時候,吃第一個饅頭會很有愉悅感,吃第二個饅頭愉悅感尚存,但是會比吃第一個時的感覺少,吃第三、四、五個饅頭時愉悅感會越來越少,吃第十個饅頭時只會有痛苦感了。
隨著同樣刺激的反複進行(連續消費同一種物品的數量增加),興奮程度就下降(邊際效用遞減)。
假定消費者對其他商品的消費數量保持不變,則消費者從該商品連續增加的每一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遞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