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寡頭理論一般認為,價格的決定有三種形式,即價格領先制、成本加成法與勾結定價。
1.價格領先制
價格領先制又稱價格領袖制,是指一個行業的價格通常由該行業中最大或最具有影嚮力的寡頭率先制定,其餘寡頭追隨其後確定各自的價格 。如果產品是無差別的,則價格變動可能是相同的。如果產品是有差別的,那麼價格變動可能相同,也可能有差別。
2.成本加成法
成本加成法是指在估算平均成本的基礎上加一個固定的百分率的利潤作為商品價格的方法。它是寡頭壟斷市場上最常用的一種方法 。平均成本可以根據長期成本變動的情況確定,而所加的利潤比率,則要參照全行業的利潤率情況確定。這種定價方法可以避免各寡頭之間的價格競爭,使價格相對穩定,從而避免在降價競爭中寡頭們兩敗俱傷,有利於實現利潤最大化。
3.勾結定價
勾結定價是指各寡頭勾結起來共同協商定價 。各寡頭之間進行公開的勾結,組成卡特爾(卡特爾是寡頭的價格聯盟),共同協商確定價格。例如,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就是這樣一個國際卡特爾。卡特爾共同制定統一的價格,為了維持這一價格,還對產量實行限制。但是,由於卡特爾各成員之間的矛盾,有時達成的協議也很難兌現,或引起卡特爾解體。在不存在公開勾結的情況下,各寡頭還能通過暗中的勾結(又稱默契)來確定價格。
卡特爾是生產同類產品的壟斷企業,就產品的市場價格、產量分配和市場份額達成公開協議而聯合形成的一種組織。如果卡特爾成員共同行動,它們就會像一個廠商一樣,根據整個卡特爾所面臨的需求和總成本得出卡特爾的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再按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原則確定最優的總產量和相應的價格,最後在成員企業之間按使每個成員企業的邊際成本相等的原則分配這個總產量。
卡特爾具有天然的不穩定性。卡特爾內部成員間存在著客觀的欺騙動機。假定其他企業的生產數量和價格都不變,那麼一個成員偷偷地增加產量將會獲得額外的巨大好處,這會激勵成員企業都偷偷增加產量。如果每個成員企業都偷偷地增加產量,那麼市場總供給就會大量增加,市場價格必然下降,卡特爾限產提價的努力就將瓦解。如若卡特爾不能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最終將會導致卡特爾的解體。
生活中的實例
石油輸出國組織如何抉擇定價權與市場份額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歐佩克)是典型的卡特爾組織,成立於1960年9月14日。現有14個成員國,分別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塔爾、利比亞、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厄瓜多爾、委內瑞拉、加蓬和赤道幾內亞。其宗旨是協調和統一成員國的石油政策,維護各自和共同的利益。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石油輸出國組織對世界石油市場的作用被削弱。
由於美國頁岩油開發使美國石油產量大增、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致使需求低迷等綜合因素的影嚮,油價自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下跌了60%。
油價下跌給部分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壓力,促使利比亞、厄瓜多爾等成員國呼籲石油輸出國組織採取措施阻止油價下跌。然而,沙特阿拉伯卻「坐視不理」,甚至有打價格戰的意思。2014年11月,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國在維也納召開會議,主要議題為是否減產,同時也要為市場份額與定價權做出抉擇。此時,石油輸出國組織有兩個選項:限產保價;坐視下跌,逼迫頁岩油生產商減產,以保市場份額。會議最終決定保持產量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