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全競爭市場上,同一商品具有完全相同的市場價格,但在完全壟斷市場則不同。完全壟斷廠商的特殊壟斷地位,使得它可以實行價格歧視。
價格歧視是指完全壟斷廠商對不同市場的消費者或對同一消費者不同的購買量,分別以不同的價格銷售 。在完全壟斷市場上,因為壟斷廠商控制了整個市場,所以可以通過實行價格歧視來獲取壟斷利潤,即在同一時間對同一產品向不同的買者索取不同的價格,以增加其總收益。根據壟斷廠商實行價格差別的程度,可以把價格歧視分為三種類型。
(1) 一級價格歧視,又稱為完全價格歧視。它是指完全壟斷廠商在銷售其產品時,每個產品均以不同的價格出售,以獲得最大可能性收入 。在一級價格歧視下,壟斷廠商將全部消費者剩餘轉變為超額利潤。它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才可能發生:一種情況是完全壟斷廠商的產品銷售對象數量很少;另一種情況是完全壟斷廠商能夠精確地知道每個消費者所願意接受的最高價格。因為很難了解每位消費者的支付意願,所以現實中這種價格歧視比較少見。藝術品拍賣是一個比較接近一級價格歧視的例子。在一件比較稀有的藝術品拍賣會上,由於買者眾多,大家都會競價,獲得購買權的人是最後出價的人,這一價格也就是該購買者的支付意願,消費者剩餘幾乎全被壟斷廠商攫取了。
(2) 二級價格歧視,是指完全壟斷廠商將其壟斷產品分批定價出售,以獲得較大的收益 。在二級價格歧視下,完全壟斷廠商獲取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消費者剩餘。例如,當消費者購買10個單位商品時單價為8元,購買11~20個單位商品時單價為7元,購買21~30個單位商品時單價為6元。當然,價格也可以根據購買量的增加而增加,如天然氣、自來水的階梯定價。
(3) 三級價格歧視,是指完全壟斷廠商對同樣的產品在不同的市場採取不同的價格出售 。在三級價格歧視下,需求價格彈性較大的市場產品價格較低;需求價格彈性較小的市場產品價格較高。例如,對同種產品在南方和北方規定不同的價格,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和經濟較落後的地區制定不同的價格,在農邨和城市制定不同的價格,在旺季和淡季制定不同的價格,在低穀和高峰期制定不同的價格等。
總之,不管哪種類型的價格歧視,都表現為壟斷者把單一價格下的消費者剩餘轉化為自己的超額利潤,即把消費者剩餘轉化為生產者剩餘。
壟斷廠商要想實行價格歧視,一般要滿足以下三個前提條件:
(1)不同的目標市場之間可以有效分隔。
(2)被分隔的目標市場的需求價格彈性不同,壟斷者對需求價格彈性較小的市場制定較高的價格,對需求價格彈性較大的市場制定較低的價格。
(3)不能發生轉售的套利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