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內在經濟與內在不經濟
內在經濟是指一個廠商在生產規糢擴大時由自身內部因素所引起的產量與收益的增加 。經濟學家羅賓遜在1931年出版的《競爭產業的結構》中提出了五種與內在經濟相關的因素。
(1)技術經濟。生產規糢擴大,廠商可以購置和使用更加先進的機器設備;可以提高專業化程度,提高生產效率;還有利於實現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使生產要素效率得到充分發揮。
(2)管理經濟。隨著生產規糢的擴大,它使用的勞動力和機器設備的數量必然增加,這可以促進企業範圍內勞動的進一步分工和各種投入品用途的專門化,從而使規糢報酬上升。
(3)商業經濟。由於技術經濟的原因,廠商的產品可以以較低的價格出售,也可以以優惠的價格購買大宗原材料,大廠商還可以利用廣告等手段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顧客並建立起對廠商品牌的忠誠,從而增加廠商其他產品的銷售。
(4)財務經濟。廠商越大,財務利益就越大。較大的廠商可以輕易地從銀行和有關機構以優惠的利率獲得貸款。它還能以比小廠更低的費用發行股票和債券來籌集資金,並取得投資者的信任。
(5)風險分擔經濟。所有廠商都可能在某一時候遇到風險,但很顯然較大的廠商在這方面有明顯的優越性。當市場需求變化時,大廠商有能力支付研究和發展的費用,通過新產品研發和生產占領新的市場,小廠商則經常會被不斷變化的市場毀滅。
大規糢生產所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經濟學上通常把這種好處叫作「大規糢生產的經濟」,但是生產規糢並不是越大越好, 如果一個廠商由於生產規糢過大而引起產量或收益減少,就是內在不經濟 。內在不經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方面。
(1)管理效率的降低。一個廠商生產規糢過大時,其管理機構常常也過於龐大,從而管理和決策缺乏靈活性,對市場需求的變化難以很快做出反應。管理機構的龐大,也會造成各管理環節的漏洞,這些都會降低生產效率,使產量和收益絕對減少。
(2)各種費用的增加。生產要素的供給並不是無限的,生產規糢過大必然會大幅度增加對生產要素的需求,而使生產要素價格上升。同時,生產規糢過大,產品大量增加,也增加了銷售的困難,需要增設更多的銷售機構和人員,增加了銷售費用。由此可見,生產規糢也並不是越大越好。
2.外在經濟與外在不經濟
外在經濟是指整個行業生產規糢擴大和產量增加後給個別企業帶來的產量與收益的增加 。造成外在經濟的主要原因:行業規糢的擴大可以設立專業技術學校,培養熟練勞動力和工程技術人員,提高整個行業的勞動力素質;行業規糢的擴大可以建立共同的服務組織,如市場推銷機構、科研機構等,從而提高整個行業的經濟效益;行業規糢的擴大可以建立便利的交通運輸和通信網路,個別廠商可以從整個行業的擴大得到更多的資訊和更好的人才;行業規糢的擴大,也使行業內部分工更加精細,從而使產量和收益增加。
外在不經濟是指整個行業生產規糢擴大和產量增加後給個別企業帶來的產量與收益的減少 。造成外在不經濟的原因:隨著整個行業規糢的擴大和產量的增加,勞動力、原料、燃料、土地和運輸的供給變得緊張起來,各個廠商為爭奪生產要素和產品銷售市場,必須付出更高的代價。此外,行業規糢的擴大還可能引起嚴重的環境污染,或者使產品的銷售變得困難,從而使個別企業的成本增加,使產量與收益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