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剩餘是消費者在購買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時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和實際支付的價格之間的差額。
生活中的實例
假設你暑假去海邊旅游,順便到某大商場購物,你很高興地以200元的折扣價買下了一雙標價500元的鞋。這事兒看上去的確值得高興,因為你買這雙鞋似乎省下了300元。
但是,你真的賺到300元嗎?並沒有。你自認為賺到的錢其實就是消費者剩餘。換句話說,你本來願意出價500元,甚至用更高的價格買這雙鞋,結果只付了200元,這之間300元的差價便是消費者剩餘。
因此,消費者剩餘只是一種心理感受,並不意味著有實際的收入。
消費者購買商品時,消費者對每一單位商品所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取決於這一單位商品的邊際效用。因為商品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所以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所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並不等於該商品在市場上的實際價格。事實上,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是按實際的市場價格支付的。於是,在消費者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和實際的市場價格之間就產生了一個差額,這個差額便構成了消費者剩餘。
例如,某種漢堡包的市場價格為3元,某消費者在購買第一個漢堡包時根據這個漢堡包邊際效用,他認為值得付5元去購買這個漢堡包,即他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為5元。於是,當這個消費者以市場價格3元購買到這個漢堡包時,就創造了額外的2元剩餘。在以後的購買過程中,隨著漢堡包邊際效用的遞減,他為購買第二、第三、第四個漢堡包所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也分別遞減為4.50元、4.00元和3.50元,這樣,他為購買4個漢堡包所願意支付的最高總金額=5.00+4.50+4.00+3.50=17.00元,但他實際按市場價格支付的總金額=3.00×4=12元。兩者的差額=17-12=5元,這個差額就是消費者剩餘。也正是從這種感覺上,他認為購買4個漢堡包是值得的,是能使自己的狀況得到改善的。
消費者剩餘並不是實際收入的增加,只是一種心理感覺。生活必需品的消費者剩餘大,因為消費者對這類商品的效用評價高,願意支付的價格也高,但這類商品的市場價格一般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