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利率決定理論沒有深層次地剖析儲蓄和投資變動的原因。隨著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爆發,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簡稱《通論》)對古典利率決定理論形成了沖擊。《通論》以流動性偏好為理論基礎,提出貨幣是流動性最強的資產,能夠滿足人們的交易動機、謹慎動機和投機動機。如果想使人們放棄該種靈活的偏好,應以利息的形式予以補償。利率由貨幣的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因此,利率也可被視為一種價格。當市場利率低於均衡利率時,公眾願意持有的現金數量將超過現有的供給數量;當市場利率高於均衡利率時,公眾願意持有的現金數量低於現有的供給數量。
圖 1-2 凱恩斯的利率決定理論
貨幣供給曲線M由貨幣當局決定,隨著貨幣供應量增加,M會沿著橫軸向右平移。如圖1-2所示,貨幣需求曲線L由L 1 和L 2 加總得到,代表人們出於交易動機、謹慎動機和投機動機而需要的貨幣量。L向右下方傾斜,越向右,越與橫軸平行。當貨幣需求曲線不變時,隨著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利率i將不斷降L低。當貨幣供給曲線與貨幣需求曲線平行部分相交時,利率將不再變動,即無論怎樣增加貨幣供應,貨幣都會被儲存起來,不會對利率產生任何影嚮。這就是所謂的「流動性陷阱」。
此外,凱恩斯還把債券市場、貨幣政策、貨幣供求狀況和經濟周期等影嚮利率的因素綜合考慮進來,更加具體地解釋了利率決定機制。凱恩斯認為,政府的貨幣政策以及公開市場操作等手段可以改變利率。公開市場操作不僅可以影嚮貨幣數量,而且會改變人們對未來政策方向的預期,進而對利率形成影嚮。貨幣當局可以以買入市場債券的方式降低利率,但當利率降低到一定水平時,流動性偏好使人們願意持有大量現金,而拋出債券。一旦落入流動性陷阱,貨幣當局試圖採取貨幣政策降低利率、刺激投資的願望便會落空,貨幣政策則會達不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