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將剩餘價值在不同資本家之間的分割作為利率決定理論的起點。他認為,利息是貸出資本家從借入資本家那裡分割來的一部分剩餘價值,而剩餘價值表現為利潤。可見,利潤越高,利息越高;利潤越低,利息越低。利息率由平均利潤率決定。「因為利息只是利潤的一部分……所以,利潤本身就成為利息的最高界限,達到這個最高界限,歸執行職能的資本家的部分就會等於零。」一般情況下,利息率的波動範圍在零與平均利潤率之間。在某些特殊條件下,利息率也可能小於零或者超出平均利潤率。
利息率由利潤率決定,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隨著技術進步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平均利潤率呈現下降趨勢。平均利潤率的下降導致利息率出現同方向變化。平均利潤率是利息率的決定因素,此外影嚮利息率的因素還包括社會財富及收入相對於社會資金需求的增長程度、信用制度的發達程度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會對利息率的上升或下降起到加速或減緩作用。
二是平均利潤率的下降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每個國家的某個發展階段,它維持在相對穩定水平。因此,由平均利潤率決定的利息率也是一個相對穩定的量。
三是利息率的決定具有偶然性。貸出資本家和借入資本家如何瓜分利潤也是影嚮利息率的重要因素。平均利息率無法由任何規律決定;相反,傳統習慣、法律規定、競爭等因素在利率的決定上都可直接起作用。
經濟生活中,人們面對的是市場利息率,而非平均利潤率。平均利潤率是一個理論概念,在一定階段內具有相對穩定的特點;而市場利息率是多變的,但不論它如何變化,在任一時點上都表現為一個確定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