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生产的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破坏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导致生长过程紊乱。因为在通货膨胀时期,商品和劳务价格普遍上涨,但是其上涨的幅度是不同的,这将打破原有的商品和劳务供需间的平衡关系,引起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不正常分配。其次,通货膨胀使生产性投资减少,不利于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因为商品价格的上涨会使企业的生产成本迅速上升,资金利润率下降。同样,在资本投资于生产领域比投资于流通领域特别是投资于金融市场获利要少得多。因此,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不但不能吸收投资到生产领域,反而会使原来已经在生产领域的资金抽走而流向流通领域和金融市场,其结果是生产投资规模减少,生产萎缩。
(二)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货币供应增加,一般会使整个社会的名义收入增加,但是由于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增加的这部分名义收入又不会均衡地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而是产生国民收入再分配。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实际财富持有者得利,货币财富持有者受损
实际财富如贵金属、珠宝、不动产在通货膨胀时期价格上涨,而货币财富如现金、银行存款等因物价上涨而下跌,从而使实际财富持有者获利,货币财富持有者受损。
2.对债务人有好处,而债权人会发生损失
债务人在债务到期时按债务的名义价值进行偿还,当通货膨胀发生时,同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已经下降,因此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当然,若预计未来通货膨胀率将上升,为防止这种损失,债权人通常会采用浮动利率贷款或在借款合同中附加通货膨胀条款,那么这种收入再分配效应也就不存在了。
3.浮动收入者得利,固定收入者受害
在通货膨胀过程中,依靠固定工资收入生活的成员受害,而从事商业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特别是在流通领域哄抬物价、变相涨价的单位和个人会因通货膨胀而获得超额收入。
4.国家得利,居民受害
国家一方面通过通货膨胀税占有了一部分实际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发行国债可以成为更大的债务人,在累进税率制度下,又可以成为浮动收入者。
(三)对储蓄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发行过多,伴有政府赤字增加,并采用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方式弥补,在经济已达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就会强制增加全社会的储蓄总量。因为多发行的那部分货币直接表现为政府的收入,可以用于增加投资。这部分收入就是“通货膨胀税”,即政府通过增发货币引起通货膨胀而获得的超额收入,其实质是政府对所有人的一种隐蔽性强制征税。因为当政府用这部分增发货币购买商品后,市场上的商品会相应减少,等居民拿到货币再去购买商品时,由于流通中货币量的增加而导致价格上升,从而居民手持的货币已经贬值,其所受的损失由国家占有。
通货膨胀的这种“强制储蓄”效应能否增加投资以及增加幅度的大小应具体分析。若政府的储蓄倾向高于社会各阶层的储蓄倾向,则整个社会的平均储蓄水平提高,从而有更多的投资资金来源。就国家投资而言,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过度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比重较大,因而“强制储蓄”效应对国家投资的影响也就比较大。对于发达国家,政府投资所占比重较小,所以该效应对国家投资的影响也就相对较小。就私人投资而言,一方面,通货膨胀使企业利润增加,资本家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工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而会将新增的利润更多地用于投资;另一方面,在利率上升幅度小于通货膨胀上升幅度的情况下,筹资成本的降低也会使私人投资相应增加。
(四)对商品流通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造成人民对未来货币贬值的预期,加剧商品供求的矛盾,从而助长企业大量囤积商品,人为加剧市场供求矛盾。由于卖方市场的存在,企业会不再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产品粗制滥造,商品和劳务的质量降低。同时,由于币值的波动频繁,货币的名义价值与真实价值脱离,不能正常发挥其价值尺度。
(五)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
在通货膨胀时期,若汇率不变,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会引起出口货物价格相对较高,进口货物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导致贸易逆差,出现国际收支失衡。若通货膨胀引起本国货币对外贬值,则必然导致进口价格上涨,在发展中国家进口需求弹性较小的情况下,可能引起国际收支恶化。
(六)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恶性通货膨胀还会损害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使政局不稳。工薪阶层会为争取提高工资以及反对通货膨胀而进行罢工。恶性通货膨胀加深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