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生產的影嚮
首先,通貨膨脹破壞社會再生產的正常進行,導致生長過程紊亂。因為在通貨膨脹時期,商品和勞務價格普遍上漲,但是其上漲的幅度是不同的,這將打破原有的商品和勞務供需間的平衡關系,引起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不正常分配。其次,通貨膨脹使生產性投資減少,不利於生產的長期穩定發展。因為商品價格的上漲會使企業的生產成本迅速上升,資金利潤率下降。同樣,在資本投資於生產領域比投資於流通領域特別是投資於金融市場獲利要少得多。因此,在通貨膨脹條件下不但不能吸收投資到生產領域,反而會使原來已經在生產領域的資金抽走而流向流通領域和金融市場,其結果是生產投資規糢減少,生產萎縮。
(二)對國民收入再分配的影嚮
貨幣供應增加,一般會使整個社會的名義收入增加,但是由於物價上漲、貨幣貶值,增加的這部分名義收入又不會均衡地分配到社會的各個階層,而是產生國民收入再分配。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1.實際財富持有者得利,貨幣財富持有者受損
實際財富如貴金屬、珠寶、不動產在通貨膨脹時期價格上漲,而貨幣財富如現金、銀行存款等因物價上漲而下跌,從而使實際財富持有者獲利,貨幣財富持有者受損。
2.對債務人有好處,而債權人會發生損失
債務人在債務到期時按債務的名義價值進行償還,當通貨膨脹發生時,同量貨幣的實際購買力已經下降,因此債權人的利益受到了損害。當然,若預計未來通貨膨脹率將上升,為防止這種損失,債權人通常會採用浮動利率貸款或在借款合同中附加通貨膨脹條款,那麼這種收入再分配效應也就不存在了。
3.浮動收入者得利,固定收入者受害
在通貨膨脹過程中,依靠固定工資收入生活的成員受害,而從事商業活動的單位和個人,特別是在流通領域哄抬物價、變相漲價的單位和個人會因通貨膨脹而獲得超額收入。
4.國家得利,居民受害
國家一方面通過通貨膨脹稅占有了一部分實際資源,另一方面通過發行國債可以成為更大的債務人,在累進稅率制度下,又可以成為浮動收入者。
(三)對儲蓄的影嚮
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就是貨幣發行過多,伴有政府赤字增加,並採用向中央銀行借款的方式彌補,在經濟已達到充分就業的情況下,就會強制增加全社會的儲蓄總量。因為多發行的那部分貨幣直接表現為政府的收入,可以用於增加投資。這部分收入就是「通貨膨脹稅」,即政府通過增發貨幣引起通貨膨脹而獲得的超額收入,其實質是政府對所有人的一種隱蔽性強制徵稅。因為當政府用這部分增發貨幣購買商品後,市場上的商品會相應減少,等居民拿到貨幣再去購買商品時,由於流通中貨幣量的增加而導致價格上升,從而居民手持的貨幣已經貶值,其所受的損失由國家占有。
通貨膨脹的這種「強制儲蓄」效應能否增加投資以及增加幅度的大小應具體分析。若政府的儲蓄傾向高於社會各階層的儲蓄傾向,則整個社會的平均儲蓄水平提高,從而有更多的投資資金來源。就國家投資而言,一般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的過度投資在社會總投資中比重較大,因而「強制儲蓄」效應對國家投資的影嚮也就比較大。對於發達國家,政府投資所占比重較小,所以該效應對國家投資的影嚮也就相對較小。就私人投資而言,一方面,通貨膨脹使企業利潤增加,資本家的邊際消費傾向低於工人的邊際消費傾向,從而會將新增的利潤更多地用於投資;另一方面,在利率上升幅度小於通貨膨脹上升幅度的情況下,籌資成本的降低也會使私人投資相應增加。
(四)對商品流通的影嚮
通貨膨脹會造成人民對未來貨幣貶值的預期,加劇商品供求的矛盾,從而助長企業大量囤積商品,人為加劇市場供求矛盾。由於賣方市場的存在,企業會不再致力於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從而使產品粗制濫造,商品和勞務的質量降低。同時,由於幣值的波動頻繁,貨幣的名義價值與真實價值脫離,不能正常發揮其價值尺度。
(五)對國際收支平衡的影嚮
在通貨膨脹時期,若匯率不變,國內一般物價水平的上升會引起出口貨物價格相對較高,進口貨物價格相對便宜,從而導致貿易逆差,出現國際收支失衡。若通貨膨脹引起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則必然導致進口價格上漲,在發展中國家進口需求彈性較小的情況下,可能引起國際收支惡化。
(六)對社會穩定的影嚮
惡性通貨膨脹還會損害社會公眾對政府的信任,使政局不穩。工薪階層會為爭取提高工資以及反對通貨膨脹而進行罷工。惡性通貨膨脹加深社會矛盾,影嚮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