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泰铢狙击战:泰铢狙击战的背景和启示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之所以成为国际投机资本率先攻击的对象,主要根源在于其自身。在1997年泰国货币危机爆发的前10年里,泰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潜藏着过度依赖外贸、贸易逆差过大等结构性问题。开放资本账户后,资本的大量流入催生了股市和楼市泡沫,并加剧了信贷扩张。跨境借款几乎不受限,造成短期外债过高。

国际炒家早就嗅到攻击的机会。他们的惯用手法是,一旦发现不可持续的资产价格泡沫,就卖空估值过高的有关资产或者货币,以使其贬值,进而牟取暴利。如果市场恐慌情绪和投资者的悲观心理形成后引发“羊群效应”,他们的火力就足以对被攻击对象形成猛烈冲击。

在1995年1月中旬,泰国的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跌时,对冲基金就对泰铢进行了试探性进攻:在即期外汇市场大量抛售泰铢。在泰国央行入市干预下,此次进攻并未酿成危机。

1997年2月,以“量子基金”为代表的国际投机资本大量做空泰铢,借入泰铢并抛售。2月14日,泰铢汇率跌至10年来的最低点:1美元兑26.18泰铢。泰国央行进行了坚决反击,在外汇市场上大量购入泰铢,同时提高短期利率,使投机资本的资金成本大幅提高。泰国央行暂时打退了国际投机资本的攻击,但也付出了代价:一方面,外汇储备被大量消耗;另一方面,高利率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银行和企业的坏账问题开始暴露。由于外债过高,如果泰铢贬值,就必然使企业的负债升值而资产贬值,许多企业马上会变得资不抵债,进而导致银行坏账攀升甚至引发银行危机,泰铢贬值的宏观经济后果难以估计。

国际炒家进一步逼近,把战场延伸到远期市场。早在1997年年初,国际炒家就开始了大规模的买美元卖泰铢的远期外汇交易,分阶段抛空远期泰铢。而泰国对此还全然不知,仍在大量提供远期合约。同年2月、3月,银行间市场上类似的远期外汇合约需求量激增,高达150亿美元。此举引发投资者纷纷效仿。到了5月中旬,国际炒家又开始在即期市场上大量抛售泰铢,至5月底,泰铢已下跌至1美元兑26.6泰铢的低点。

此时,泰国央行才开始反击:

一是干预远期市场,大量卖出远期美元、买入泰铢;

二是联合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或地区货币当局干预即期市场,耗资100亿美元购入泰铢;

三是严禁国内银行拆借泰铢给国际炒家;

四是大幅提高隔夜拆借利率。

泰国政府一直坚守固定汇率,却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反击国际炒家。经过几轮交锋,泰国的外汇储备消耗殆尽:至1997年6月,泰国央行的外汇储备仅剩下60亿~70亿美元。虽然在6月19日泰国总理仍坚称泰铢绝不贬值,但随后泰国财政部长的辞职,则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6月28日,泰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减少到28亿美元,干预能力几近枯竭,完全失去了抵抗。当局被迫于7月2日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导致泰铢暴跌。7月28日,泰国向IMF发出救援请求。泰铢贬值标志着东南亚货币危机全面爆发。

此役,国际炒家大获全胜,并携得胜之威横扫东南亚: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和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贬值,新加坡也受到冲击。泰铢贬值最终演变成席卷全球新兴市场的亚洲金融危机。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shendujiaoyi.com/168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