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早期曾是劍橋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現金餘額學說的擁護者。1936年,凱恩斯在其所著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系統地提出了貨幣需求理論。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認為,由於貨幣比起其他資產來具有最充分的流動性和靈活性,貨幣需求是人們願意持有貨幣,而不願意持有其他能生利但是不易變現的資產的一種心理傾向。因此,貨幣需求的實質就是流動性偏好。
凱恩斯認為,貨幣需求動機有以下三點:
一是交易動機。交易動機是指個人或企業為了應付日常交易需要而產生的持有貨幣需要。交易動機決定人們進行交易時持有多少貨幣。個人保存貨幣量的多少直接與貨幣收入和貨幣收支時間的長短有關。
影嚮交易需求的因素包括收入規糢、收入與支出的時距及其規律性、支出習慣、金融制度、預期因素等。在這些因素中,除了收入因素外,其他因素均可視為在短期內不變的常量,因此凱恩斯將交易需求看成收入的函數。
二是預防動機。預防動機又稱謹慎動機,是指個人或企業為了應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持有的貨幣的動機。預防動機的產生主要是因為收入和支出的不確定,為了防止為了收入減少或支出增加這種意外變化而保留一部分貨幣以備不測。由此可見,貨幣需求的預防動機和交易性動機都與收入(Y)有關,貨幣需求的投機性動機的產生則主要是因為收入和支出的不確定性。因此,就實質來說,預防動機和交易動機可以歸入一個範圍之內,兩者所引起的貨幣需求都是收入(Y)的函數。
三是投機動機。投機動機是個人或企業願意持有貨幣以供投機之用。其原因是相信自己對未來的看法較市場上一般人高明,想由此從中獲利,因此願意持有貨幣以供投機之用。這是凱恩斯作出的同古典學派不同的並運用規範化的分析方法建立起來的函數方程式,這是凱恩斯對貨幣理論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
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取決於三個因素,即當前市場利率、投機者正常利率水平的目標值以及投機者對利率變化趨勢的預期。其中第三個因素依賴於前兩個因素,因此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實際上取決於當前市場利率水平與投機者對正常利率目標的取值之差。從總體上分析,如果當前市場利率水平較低,那麼預期利率上升的投機者就會較多,從而以貨幣形式持有其財富的投機者就越多,貨幣的投機性需求也就越大;反之亦然。因此,貨幣的投機性需求是當前利率水平的遞減函數。
綜上所述,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函數如下:
M=M 1 +M 2 =L 1 (Y)+L 2 (r)
式中,M 1 表示交易動機與預防性動機引起的貨幣需求,是Y的函數;M 2 表示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是r的函數;L是流動性偏好函數,因為貨幣最具有流動性,所以流動性偏好函數也就相當於貨幣需求函數。
這個函數式與此前所有函數式的關鍵區別在於如果此前所有的函數式可以概括地表示為M=f(Y),則凱恩斯的函數式可以表示為M=f(Y,r)。看到利率與貨幣需求的聯繫並非始於凱恩斯,如劍橋學派對此亦有分析,但是把r確定地視為貨幣需求函數中與Y有等同意義的自變量,則始於凱恩斯。
凱恩斯認為,貨幣的交易需求依存於收入的多少,收入越多,需求量越大。因為收入增加,必然會使開支增加,交易數量增多,人們的預防要求也會更多。因此,交易需求為收入的遞增函數。若以M 1 表示滿足交易需求的貨幣需要量,L 1 表示決定於收入水平的貨幣需求函數,Y表示國民收入,則:
M 1 =L 1 (Y)
資產性貨幣需求則依存於利率的高低,利率越高,需求量越小。因為債券未來的市場價格是隨市場利率呈反方向變化的。現行利率越高,未來下降的可能性越大,那時債券的價格就會上升。因此,人們寧願在日前購入債券而不願手持貨幣,並且現行利率越高,手持貨幣的機會成本(即犧牲的利息收入)就越高,也會促使人們盡量減少手持貨幣量。可見,資產需求為利率的遞減函數(見圖9.2),若以M 2 表示滿足資產需求的貨幣需要量,L 2 表示決定於利率水平的貨幣需求函數,r表示利率,則:
M 2 =L 2 (r)
這樣,貨幣的總需求函數如下:
M=M 1 +M 2 =L 1 (Y)+L 2 (r)
從公式看,貨幣需求包括交易需求和資產需求。凱恩斯認為,貨幣交易需求主要取於經濟發展狀況和收入狀況,因而經濟發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的變化必然導致貨幣需求的變化。貨幣資產需求主要受人們對未來利率預期變動的影嚮。把利率作為影嚮貨幣需求的重要因素考慮進來是凱恩斯的一大創舉,他將貨幣需求對利率的敏感性作為其宏觀經濟理論的重要支點,並以此來攻擊傳統的貨幣數量論。
凱恩斯認為,由於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因缺乏科學根據而存在不確定性,並且由於人們的環境、知識水平、性情等的差異,每個人的預期都有所不同,從而貨幣資產需求的變動常常是劇烈的、變化莫測的,有時會出現極端的狀況,這就是凱恩斯著名的「流動性陷阱」假說。所謂流動性陷阱,就是指當利率水平降到一定低的水平不能再降時,幾乎所有的人都會產生未來利率上升從而債券價格下跌的預期,貨幣需求彈性就會變得無限大,當局無論增加多少貨幣供給,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