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度交易 银行 正文 下一篇:

商业性贷款理论的局限性

商业性贷款理论又称生产性贷款理论或真实票据理论,是最早的资产管理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首次提出。这一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发展初期,当时的企业规模较小,对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相对较小,主要依靠自有资本经营,只有出现临时性资金不足时才向银行借款,这就决定了贷款的短期周转性,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商业性贷款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与这种高流动性的负债相配合就要求有高流动性的资产,故其资产业务应主要集中于短期自偿性贷款(主要指短期的工商业流动资金贷款)。该理论确立了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论的一些重要原则,比如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性质和结构,又如为确保商业银行安全经营应当保持资产的流动性等。

然而,任何理论都是相对真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理论的局限性就逐渐显露出来了:

(1)该理论忽视了短期自偿性贷款的自偿能力是相对的,它会受到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而无法自偿。

(2)过于强调流动性、安全性要求,而牺牲了盈利性。在活期存款存取之间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余额,这一部分金额可以拿来发放长期贷款而不会影响资金的流动性,银行资产过多地集中于营利性较差的短期自偿性贷款使银行业利润无法提高,并且由于这种商业贷款理论过于强调流动性使得很多贷款种类如不动产贷款、消费贷款、农业贷款等无法推出,银行业务范围和获利机会受到限制。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shendujiaoyi.com/122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