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货币失衡:货币失衡的原因

(一)货币失衡的概念

货币失衡是指在货币流通过程中,货币供给偏离货币需求,从而使二者之间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货币失衡总是表现为货币供给量小于或大于货币需要量两种情况中的任一种。货币失衡主要有两大类型,即总量性货币失衡和结构性货币失衡。

总量性货币失衡是指货币供给在总量上偏离货币需求达到一定程度从而使货币运行影响经济状态。这里也有两种情况:货币供应量相对于货币需求量偏小,或货币供应量相对于货币需求量偏大。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前一种货币供给不足的情况很少出现,即使出现也容易恢复,经常出现的是后一种货币供给过多引起的货币失衡。造成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原因很多,如政府向中央银行透支以融通财政赤字,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不适当地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等,其后果之一就是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结构性货币失衡是另一大类货币失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是指在货币供给与需求总量大体一致的总量均衡条件下,货币供给结构与对应的货币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结构性货币失衡往往表现为短缺与滞留并存,经济运行中的部分商品、生产要素供过于求,另一部分又供不应求,其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二)货币失衡的原因

1.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要量的原因

经济发展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规模扩大了,但货币供给量没有及时增加,从而导致流通中货币紧缺。在纸币流通时代,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是比较小的,因为增加纸币供给量对于货币管理当局来说,是一种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货币均衡的情况下,货币管理当局仍然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使得本来均衡的货币走向供应小于需求的失衡状态。

2.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的原因

在纸币流通时代,出于向赤字政府提供贷款等利益原因,货币管理当局可以轻易增加纸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是一种经常出现的失衡现象。

货币失衡的其他原因,如财政、信贷再分配杠杆的使用和配合失灵。种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使财政和信贷再分配杠杆的使用和配合失灵。国际交往形成国际收支,它对国内物资供求平衡也会产生影响。例如,进口的技术设备数量太多和出口消费品过多,可能最终都会导致总需求的扩张,从而造成货币供求失衡。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shendujiaoyi.com/177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