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德川幕府時代,日本的大米期貨合約開始活躍,本間家族最年輕的兒子在燭光下繪制著神祕的圖形,似乎這些長長短短、形態如同兩端有蕊芯的蠟燭一般的圖形裡蘊藏著明天大米行情漲跌的資訊。最終,他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大米庫券的價格已經見底,明天就可以大筆買進!
這個年輕人叫本間宗久,23歲時過繼給酒田的豪農本間家作為養子,他憑借自己的聰明和努力獲得了家族的認可,在父親過世後越過長子執掌家族的經營大權,現在,他要把家族的事業推向更高的一步。
最終,本間宗久靠著這些神祕圖形,首先在大阪的堂島米市中獲取暴利,又在江戶的藏前米市百戰百勝,徵服了當時日本的兩大米市。據說他曾經有連續100筆贏利交易的驚人記錄,被人稱為「相場 之神」。他的巨大成功開啓了家族富可敵國的大門,使本間家成為日本最大的地主。以至於當時的日本流行這樣一句諺語:「這輩子一定能掙上領主的寶座,卻休想像本間宗久家一樣有錢。」
本間宗久賴以成功的獨門祕籍後來在《宗久翁祕錄》、《酒田戰術詳解》、《本間宗久相場三昧傳》等書中公開,不管這些書是他本人所寫,還是後人集結托名的所著,有一點卻是無疑的,本間宗久用以克敵制勝的神祕圖形便是蠟燭圖,是一種在日本稱為「郢線」的價格標註方式。
時間推移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邁向巔峰,趾高氣揚的日本人開始在美國大肆購買資產,在1989年達到頂峰時買下了美國10%的不動產。也是這一年,史蒂夫・尼森(Steve Nison),一位美國的證券分析師,在美國發表了一篇介紹蠟燭圖的文章,引起一股學習蠟燭圖的熱潮。他根據「郢(kei)線」首字母的發音,將這一技術分析方法直譯為K線,從此K線理論正式進入大眾視野。史蒂夫則通過一系列的著述,成為第一位將K線技術系統地引入西方的技術分析專家。他在《日本蠟燭圖技術—古老東方投資術的現代指南》一書中寫道:「為甚麼在如此漫長的歲月裡,西方世界竟然對這門技術幾乎毫無了解呢?是因為日本人將它看做鎮山法寶而嚴守祕密呢,還是美國社會耳目閉塞得不到應有的資訊呢?……很可能我們的日本同行通曉所有的西方技術分析方法,但反過來,我們對他們幾乎一無所知。現在,也該輪到我們『拿來』他們的知識,從中汲取養分了。」美國人認識了日本人的思維方式,不久,日本金融蕭條,經濟陷入長達20年的低迷。
投資啟示:
也許,故事僅僅是故事,本間宗久縱橫米市與美國戰勝日本都和K線沒有本質上的聯繫。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知道一樣東西的人比不知道的人多的是資訊優勢,同樣都知道的情況下,精通的人比不精通的人多的是技術優勢,在證券交易這種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已容不得我們放棄任何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