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積極作用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各個貨幣集團之間相互對立、相互進行貨幣戰和匯率戰的局面,穩定了國際金融局勢。同時,它實行以美元為中心的、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有力地促進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因此,這個時期被稱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個「黃金時代」,堪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國際金本位制度相媲美。
(二)缺陷與問題
1.存在特裡芬難題
特裡芬難題(Triffin dilemma)又稱「信心與清償力兩難」,是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特裡芬(Robert Triffin)於1960年提出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存在著自身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當美國的國際收支是順差時,人們對美元有「信心」,但美元缺乏「清償力」,因為順差意味著其他國家手中持有的美元不足;而當美國的國際收支是逆差時,其他國家手中持有的美元是充足的,美元具有較強的「清償力」,但會影嚮人們對美元的「信心」。特裡芬難題的存在決定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無法長期維持,最終必將走向崩潰。
實際上,任何國家的貨幣單獨充當國際儲備資產都會遇到這樣的難題。1925年產生的可兌換黃金的英鎊本位只實行約六年就走向解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可兌換黃金的美元本位雖然實行了二十多年,但最終還是崩潰了。
2.固定匯率制度難以維持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順差國不願使貨幣升值,逆差國不願使貨幣貶值,匯率經常被明顯地高估或低估,各國通過借款和國內貨幣政策來維持匯率,這樣就很容易受到市場上預期因素所支配的投機資金的沖擊,以致被迫進行貨幣貶值或升值,造成匯率更大幅度地變動。
3.國內外經濟目標的沖突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各國為了維持穩定的匯率,往往不得不犧牲國內經濟目標。赤字國的貨幣趨於貶值,為了維持對美元的固定匯率,中央銀行必須在外匯市場上拋出美元、購入本幣,相當於在金融市場上縮減了國內貨幣的供應量,導致國內經濟衰退和失業;而盈餘國的貨幣趨於升值,為了維持對美元的固定匯率,中央銀行必須在外匯市場上拋出本幣、購入美元,相當於在金融市場上增加了國內貨幣的供給量,往往導致國內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