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学的许多经典理论中,很多都是基于期望效用理论而构建的。然而,期望效用理论中的一些公理和性质与诸多的生活事实相抵触,如独立性公理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金融学的新发展,如前景理论、遗憾理论、加权的期望效用理论、非线性的期望效用理论等。
一、期望效用准则的缺陷
期望效用虽然给我们分析和研究金融学相关理论提供了便利,但是很多学者也提出了异议,比如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可能会选择期望效用并非最大化的方案。究其原因就是人们有一种非理性的天生偏好,这种非理性偏好最终导致投资者的决策偏离效用最大化目标。
假如某一投资者面临以下三个投资决策:选择彩票A,获得 10 000 元的机会是0.1%;选择彩票B,获得 1 000 元的机会是 1%;选择彩票C是AB的组合,获得 10 000元的机会是 0.05%,获得 1 000 元的机会是 0.5%。此时,投资者应该如何选择?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投资者在这些方案之间进行选择时经常更加偏好于C方案。但是C方案的期望效用显然是不可能比A或B更大的。当然,如果继续对那些更加偏好C方案的投资者提问,可以发现他们在A和B之间的选择仍然具有较大分歧。显然,这一结果是与期望效用最大化相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