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論與彈性論作為調節國際收支的兩種重要理論有其共同之處,即兩者都認為國際收支的不平衡需要政府出面調節,而通過貨幣貶值有可能改善國際收支逆差狀況。但是兩者也存在著許多差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分析的方法不同
彈性論建立在馬歇爾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採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所以它只是從進出口商品相對價格和需求的變化來探討國際收支調節政策與方法;吸收論則是建立在凱恩斯宏觀經濟學基礎之上,採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所以它從國民收入和總吸收(即總支出)的相互關系來考察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及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措施。
2.政策主張不同
由於彈性論認為貿易收支與貿易值有關,而貿易值與進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有關,因此它主張通過貨幣貶值政策來影嚮貿易收支及貿易條件,調節國際收支;而吸收論認為造成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是總收入與總吸收的不平衡,因此主張通過增減總收入和總吸收的政策來調節國際收支。並認為在國際收支逆差時,應採用緊縮性的財政貨幣政策以減少總吸收。在國際收支順差時,應採用擴張性的政策在增加總收入的同時擴大總吸收。
3.對貨幣貶值效果的分析不同
雖然彈性論和吸收論都認為通過貨幣貶值有可能改善國際收支,但彈性論認為貨幣貶值改善國際收支的效果主要取決於進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若進出口商品需求彈性之和大於1,就能改善國際收支逆差狀況。而吸收論則認為貨幣貶值的效果與國內經濟是否處於充分就業狀態有關,若國內經濟已達到充分就業,無論進出口商品需求彈性有多大,由於生產無法擴大,增大的出口需求與進口替代品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貶值的效果就體現不出來。只有在非充分就業的條件下,貨幣貶值才能改善國際收支逆差。彈性論與吸收論的這種差別與兩者產生的不同历史背景有關,彈性論產生在30年代經濟蕭條時期,故它假設進出口商品的供給彈性無限大。而吸收論產生在二戰後經濟快速發展,失業率較低的年代,它就不能不考慮進出口商品的供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