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论与弹性论作为调节国际收支的两种重要理论有其共同之处,即两者都认为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需要政府出面调节,而通过货币贬值有可能改善国际收支逆差状况。但是两者也存在着许多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的方法不同
弹性论建立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所以它只是从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和需求的变化来探讨国际收支调节政策与方法;吸收论则是建立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采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所以它从国民收入和总吸收(即总支出)的相互关系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
2.政策主张不同
由于弹性论认为贸易收支与贸易值有关,而贸易值与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有关,因此它主张通过货币贬值政策来影响贸易收支及贸易条件,调节国际收支;而吸收论认为造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是总收入与总吸收的不平衡,因此主张通过增减总收入和总吸收的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并认为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应采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减少总吸收。在国际收支顺差时,应采用扩张性的政策在增加总收入的同时扩大总吸收。
3.对货币贬值效果的分析不同
虽然弹性论和吸收论都认为通过货币贬值有可能改善国际收支,但弹性论认为货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若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就能改善国际收支逆差状况。而吸收论则认为货币贬值的效果与国内经济是否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有关,若国内经济已达到充分就业,无论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有多大,由于生产无法扩大,增大的出口需求与进口替代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贬值的效果就体现不出来。只有在非充分就业的条件下,货币贬值才能改善国际收支逆差。弹性论与吸收论的这种差别与两者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有关,弹性论产生在3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故它假设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大。而吸收论产生在二战后经济快速发展,失业率较低的年代,它就不能不考虑进出口商品的供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