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度交易 银行 正文 下一篇:

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分析与评价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贡献

(1)在金本位制崩溃之后,它指出应从货币的基本功能(代表一定购买力)角度来分析汇率,并以国内外物价对比作为决定汇率的依据,这既符合逻辑,又易于理解。

(2)它说明了货币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这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尤其是在通货膨胀较为严重的年代是很有说服力的,这是它至今仍被广泛采用的原因所在。

(3)它开辟了从货币数量角度分析汇率决定之先河,这为以后的经济学者研究汇率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和方法。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汇率的弹性价格和黏性价格货币分析法均沿用了这一思路。

(4)虽然实践并不支撑购买力平价,但至今它仍被理论界与实务部门甚至国际性机构广泛运用。如在比较不同国家的国民收入、分析货币对外价值的高估或低估、倾销与反倾销调查等方面,常常会用到购买力平价理论。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缺陷

(1)从理论上看,它以货币数量论和商品交易中的“一价定律”为基础。

而货币数量论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价定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为“一价定律”以国际上存在着完全的商品套购活动为前提,但由于国家主权的存在,一国通过关税、贸易、金融等方面措施,限制外国商品进出口就在所难免。此外还存在着各国开放程度差异及生产水平的差异,加之商品运输成本及运输条件的限制,国际贸易商品乃至一般商品价格水平是不可能相同的。因此,以货币数量论和商品交易中的“一价定律”为基础的购买力平价论就不无缺憾了。

(2)它所说的一般物价水平在现实中存在着计量上的困难。

首先,绝对购买力平价要求不同国家在选择代表一般物价水平的商品种类上一致,否则就缺乏可比性。而实际上各国在商品种类的选择上往往存在着主观性,如以本国相对便宜的商品取代国外商品,所以用绝对购买力平价来计算汇率实际操作起来相当困难;

其次,相对购买力平价用国内外物价指数对比来说明汇率变动,由于各国物价上涨率的资料较容易统计与得到,操作起来比一般物价方便。但现实中存在多种物价指数,如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内生产总值消胀指数等,选择的物价指数的不同,可以导致不同的购买力平价。究竟选择何种物价指数,不同国家存在着差别。经济学家也有不同的看法,至今仍有争议;

再次,在计算相对购买力平价时,基期的选择至关重要,准确选择一个基本均衡的基期,是保证以后一系列计算的必要前提,而这一点一般很难做到。

(3)它将货币数量或商品价格看成是决定汇率的唯一因素,只讨论了货币因素对汇率的影响,没有把诸如生产率变动、消费偏好变动、本国对外国资产的积累以及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等实际因素考虑进去,而实际上这些因素也会对汇率产生重要影响。实际经济因素的变动会使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产生偏离。

在对购买力平价的实证检验中,一般只有高通货膨胀时期(如20世纪20年代)其才能较好成立。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7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汇率的分析,一般的结论是:

第一,在短期内,高于或低于正常的购买力平价的偏差经常发生,并且偏离幅度较大。

第二,从长期看,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购买力平价成立。

第三,汇率变动非常剧烈,远超过相对通胀率。这说明购买力平价论并不能得到实证检验的支持。

但尽管如此,由于购买力平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仍被人们较为广泛地运用。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shendujiaoyi.com/45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