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區域貨幣一體化理論有了突破性進展。1992年,愛默生和格羅斯發表了《一個市場一種貨幣》一書,系統闡述了「一個市場一種貨幣」的新思想。他們認為,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涉及貨幣層面的時候,市場驅動的貨幣競爭極大地改變了貨幣關系的空間組成,顯著地侵蝕了國家的貨幣壟斷權力。
世界需要根據貨幣執行的功能性分析,按每個貨幣的有效使用和影嚮力輻射的完整範圍而不是政治疆界,來重新構築貨幣層面的市場——制度關系的新框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貨幣選擇根本上應由市場狀況、尤其是市場需求來決定,具體的貨幣空間由實際的貨幣交易網路來劃分,每個貨幣的空間就是其功能性權威的影嚮範圍,即完整市場在貨幣層面的嚮應——「貨幣圈」。
顯然,這裡強調的是空間的功能性意義而不是空間的物理意義。此時,貨幣作為一種交換工具和價值工具,開始真正服務於市場,無論這個市場有多大,涉及多少個國家,只要是一個統一的大市場,那麼單一貨幣就是最佳選擇。
愛默生、格羅斯等人的貢獻在於,為主權國家間的貨幣融合掃清了思想上的障礙。以往,貨幣總是被貼上國家主權的標簽,貨幣統一成為國家統一的關鍵性標志,因而主權國家都不願意放棄對本國貨幣的控制權。愛默生等人「一個市場一種貨幣」思想,使人們認識到,貨幣從根本上是服務於市場的,國際經濟交往的深化需要某種形式的貨幣融合。當一個國家無法更好地發揮貨幣職能與作用的時候,如果貨幣權的讓渡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和福利的提高,那麼就應該將貨幣權上交給更高層次的超國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