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蒙代爾教授在《美國經濟評論》雜志上發表了題為「最佳通貨區理論」一文,最先對區域貨幣一體化理論進行了系統闡述(這是蒙代爾教授1999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重要貢獻之一)。他所指的最佳通貨區是:地理相近的兩個以上主權國家,組成一個對內進行貨幣聯盟、匯率固定,對外實行浮動匯率的經濟區域。該區域內部以高度的經濟融合和完整的市場結構,維持相互匯率穩定和內部經濟均衡。同時以浮動匯率調節對外經濟,達到對外經濟均衡,從而達到區域經濟的穩定與發展。蒙代爾在理論上闡述了滿足甚麼條件、具有怎樣特徵的地理空間才是最佳貨幣區。
他認為:生產要素(尤其是勞動力)高度流動的幾個國家或地區是組成單一貨幣的最佳區域。單一貨幣區域的主要優點是可以減少交易成本,促進貨幣穩定;主要缺點是當需求變化或者「非對稱沖擊」需要降低某一地區的實際工資時,難以維持就業水平。
此後的20世紀60、70年代,許多西方學者參與了最佳通貨區理論的研究,形成了最佳貨幣區理論研究的早期成果——建立最佳貨幣區所需具備的充分條件,主要包括:
(1)生產要素的高度流動。
該條件由蒙代爾提出,英格拉姆加以完善。他們認為:貨幣一體化使貨幣區成員國喪失了利用匯率工具調節彼此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可能性,通過生產要素(資本和勞動力)自由流動,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在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條件下,當貨幣區成員國間出現國際收支不平衡時,資本和勞動力會自發地從盈餘國向赤字國轉移,促使各成員國經濟結構及時調整,經濟周期趨於同步,區域內經濟協調發展。這樣可以達到既實現區域經濟均衡又不損害成員國內部經濟均衡之目的。
(2)經濟開放性與經濟規糢。
與蒙代爾不同,麥金農把經濟開放度作為最佳貨幣區的標準。他認為,經濟越是開放的國家越有動機尋求匯率穩定、選擇固定匯率制度。因為匯率頻繁波動,有可能吞噬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的收益。而經濟規糢越小,越傾向於實施開放性經濟政策來達到規糢經濟效應,也越傾向於參加某種匯率合作制度的安排。麥金農把商品分為貿易商品和非貿易商品,以一國貿易商品占該國社會總商品的份額來衡量該國的經濟開放度。他證明了,當處於充分就業狀況的國家面臨實際出口下降時,為保持對外均衡,必然出現資源從非貿易品生產部門向貿易品生產部門轉移。非貿易品生產部門越小,為轉移一定資源所需的匯率變動就越大,導致的內部價格變動也就越大。因此他認為,在給定穩定價格的目標下,一些經貿往來密切的開放經濟國家,適合組成一個共同的貨幣區。而在一些大量進口消費品且價格需求彈性較低的國家,匯率變動必須非常大才足以彌補失衡,這種區域單獨成為一個貨幣區是非理性的。
(3)經濟多元化。
凱恩認為,最優貨幣區應由經濟高度多元化的國家組成。一國經濟的多元化意味著商品生產的多樣化,而商品多樣化,特別是貿易品的多樣化可以分散商品受外界市場沖擊的風險,並可以商品為紐帶,在區域內編織相互依賴的國際經貿網,結成經濟共同體。這樣,一方面更能承受實行固定匯率後對本國經濟穩定性損害的壓力,另一方面可與其他成員國一道積極追求實行「最佳通貨區」後帶來的貨幣效率。
(4)金融一體化。
英格拉姆認為,芒德爾、麥金農和凱恩的研究都只考慮了經常項目的國際收支問題,忽略了貨幣和資本流動的作用。他提出,與長期資本自由流動相聯繫的金融一體化,才是衡量貨幣區是否最優的標準。在金融高度一體化的條件下,利率的任何微小波動都可導致充分的資本跨國流動,從而調節各國市場貨幣數量,避免貨幣供求失衡引起的匯率大幅波動,使貨幣區內部的固定匯率得以保持。
(5)通脹偏好相似性。
弗萊明將最佳貨幣區研究的視角從微觀轉向了宏觀,他認為,物價穩定是「最佳通貨區」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相似的通脹率是實行共同貨幣政策以保持物價穩定的前提條件。如果貨幣區內各成員國通脹率高低有別,則利益不一,高通脹國家要求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低通脹國家則可能希望維持不變,而出現通貨緊縮的國家會強烈要求採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的「眾口難調」,會使超國家的中央銀行無所作為。因此,通脹率的相似性是構建「最佳通貨區」的一個重要前提。
(6)政策一體化。
基於對宏觀層面條件趨同必要性的理解和對現實中宏觀結構差異的認識,英格拉姆等人先後提出了達成最佳通貨區的政策一體化條件。他們認為,為使貨幣區能夠正常執行,各成員國必須對其貨幣、財政以及其他經濟乃至社會政策進行協調,尋求一致。為此,各成員國必須對其主權實行部分讓渡,核心是貨幣政策的協調和讓渡。弗萊明還倡議建立一個超國家的中央銀行來協調政策的一致。他認為,只有中央銀行才能刺激短期利率的趨同,避免短期資金過度流動造成的匯率波動。凱恩則強調了財政一體化的重要性,他認為,財政高度一體化有利於提高貨幣區的財政轉移支付能力,有利於平抑一體化引致的地區差異,使經濟更接近於理想化的最佳貨幣區狀態。
上述理論的重要貢獻至少有四個方面:
①對傳統的「一個國家一種貨幣」的理論與思維定勢提出了挑戰,為不同主權國家間的貨幣融合奠定了理論基礎。
②揭示了匯率制度安排的多樣性與多層次性特徵。國際金本位制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均是全球同一板塊的貨幣制度與匯率制度安排,最優貨幣區理論提出了全球與各經濟區域可以實行不同的貨幣與匯率制度。這使理論界關於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孰優孰劣的爭論有了折中方案,成為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全球出現的匯率制度多樣化的理論先導。
③通過條件分析的方式,將貨幣一體化社會福利影嚮可能涉及的諸多方面較完整地呈現出來,不僅為貨幣一體化實踐提供了理論基礎,而且提供了較具借鑒意義和可操作性的菜單。其中諸如生產要素流動性、通脹率相似性等條件對歐元的啓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④這些研究成果為貨幣一體化理論的進一步研究和發展提供了思路與線索,具有開創性意義。
但是這一理論也存在著明顯缺陷。其討論的組成最佳貨幣區的諸條件,就單個來說過於片面,就整體而言又較難實現,在宏觀和微觀效益上也難以兩全,有的適宜條件即使在定性意義上也存在重大的缺陷。「最佳通貨區理論的過分理想化和形成條件的難以定量化是其主要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