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度交易 银行 正文 下一篇:

蒙代尔的“最佳通货区”理论

1961年蒙代尔教授在《美国经济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最佳通货区理论”一文,最先对区域货币一体化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这是蒙代尔教授199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要贡献之一)。他所指的最佳通货区是:地理相近的两个以上主权国家,组成一个对内进行货币联盟、汇率固定,对外实行浮动汇率的经济区域。该区域内部以高度的经济融合和完整的市场结构,维持相互汇率稳定和内部经济均衡。同时以浮动汇率调节对外经济,达到对外经济均衡,从而达到区域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蒙代尔在理论上阐述了满足什幺条件、具有怎样特征的地理空间才是最佳货币区。

他认为: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高度流动的几个国家或地区是组成单一货币的最佳区域。单一货币区域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促进货币稳定;主要缺点是当需求变化或者“非对称冲击”需要降低某一地区的实际工资时,难以维持就业水平。

此后的20世纪60、70年代,许多西方学者参与了最佳通货区理论的研究,形成了最佳货币区理论研究的早期成果——建立最佳货币区所需具备的充分条件,主要包括:

(1)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

该条件由蒙代尔提出,英格拉姆加以完善。他们认为:货币一体化使货币区成员国丧失了利用汇率工具调节彼此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可能性,通过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条件下,当货币区成员国间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时,资本和劳动力会自发地从盈余国向赤字国转移,促使各成员国经济结构及时调整,经济周期趋于同步,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这样可以达到既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又不损害成员国内部经济均衡之目的。

(2)经济开放性与经济规模。

与蒙代尔不同,麦金农把经济开放度作为最佳货币区的标准。他认为,经济越是开放的国家越有动机寻求汇率稳定、选择固定汇率制度。因为汇率频繁波动,有可能吞噬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收益。而经济规模越小,越倾向于实施开放性经济政策来达到规模经济效应,也越倾向于参加某种汇率合作制度的安排。麦金农把商品分为贸易商品和非贸易商品,以一国贸易商品占该国社会总商品的份额来衡量该国的经济开放度。他证明了,当处于充分就业状况的国家面临实际出口下降时,为保持对外均衡,必然出现资源从非贸易品生产部门向贸易品生产部门转移。非贸易品生产部门越小,为转移一定资源所需的汇率变动就越大,导致的内部价格变动也就越大。因此他认为,在给定稳定价格的目标下,一些经贸往来密切的开放经济国家,适合组成一个共同的货币区。而在一些大量进口消费品且价格需求弹性较低的国家,汇率变动必须非常大才足以弥补失衡,这种区域单独成为一个货币区是非理性的。

(3)经济多元化。

凯恩认为,最优货币区应由经济高度多元化的国家组成。一国经济的多元化意味着商品生产的多样化,而商品多样化,特别是贸易品的多样化可以分散商品受外界市场冲击的风险,并可以商品为纽带,在区域内编织相互依赖的国际经贸网,结成经济共同体。这样,一方面更能承受实行固定汇率后对本国经济稳定性损害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与其他成员国一道积极追求实行“最佳通货区”后带来的货币效率。

(4)金融一体化。

英格拉姆认为,芒德尔、麦金农和凯恩的研究都只考虑了经常项目的国际收支问题,忽略了货币和资本流动的作用。他提出,与长期资本自由流动相联系的金融一体化,才是衡量货币区是否最优的标准。在金融高度一体化的条件下,利率的任何微小波动都可导致充分的资本跨国流动,从而调节各国市场货币数量,避免货币供求失衡引起的汇率大幅波动,使货币区内部的固定汇率得以保持。

(5)通胀偏好相似性。

弗莱明将最佳货币区研究的视角从微观转向了宏观,他认为,物价稳定是“最佳通货区”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相似的通胀率是实行共同货币政策以保持物价稳定的前提条件。如果货币区内各成员国通胀率高低有别,则利益不一,高通胀国家要求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低通胀国家则可能希望维持不变,而出现通货紧缩的国家会强烈要求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众口难调”,会使超国家的中央银行无所作为。因此,通胀率的相似性是构建“最佳通货区”的一个重要前提。

(6)政策一体化。

基于对宏观层面条件趋同必要性的理解和对现实中宏观结构差异的认识,英格拉姆等人先后提出了达成最佳通货区的政策一体化条件。他们认为,为使货币区能够正常运行,各成员国必须对其货币、财政以及其他经济乃至社会政策进行协调,寻求一致。为此,各成员国必须对其主权实行部分让渡,核心是货币政策的协调和让渡。弗莱明还倡议建立一个超国家的中央银行来协调政策的一致。他认为,只有中央银行才能刺激短期利率的趋同,避免短期资金过度流动造成的汇率波动。凯恩则强调了财政一体化的重要性,他认为,财政高度一体化有利于提高货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能力,有利于平抑一体化引致的地区差异,使经济更接近于理想化的最佳货币区状态。

上述理论的重要贡献至少有四个方面:

①对传统的“一个国家一种货币”的理论与思维定势提出了挑战,为不同主权国家间的货币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揭示了汇率制度安排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特征。国际金本位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均是全球同一板块的货币制度与汇率制度安排,最优货币区理论提出了全球与各经济区域可以实行不同的货币与汇率制度。这使理论界关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孰优孰劣的争论有了折中方案,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全球出现的汇率制度多样化的理论先导。

③通过条件分析的方式,将货币一体化社会福利影响可能涉及的诸多方面较完整地呈现出来,不仅为货币一体化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提供了较具借鉴意义和可操作性的菜单。其中诸如生产要素流动性、通胀率相似性等条件对欧元的启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④这些研究成果为货币一体化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思路与线索,具有开创性意义。

但是这一理论也存在着明显缺陷。其讨论的组成最佳货币区的诸条件,就单个来说过于片面,就整体而言又较难实现,在宏观和微观效益上也难以两全,有的适宜条件即使在定性意义上也存在重大的缺陷。“最佳通货区理论的过分理想化和形成条件的难以定量化是其主要缺点”。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shendujiaoyi.com/450.html
返回顶部